Categories
All 杂文

瘟疫過後:生活方式再定義

本質上這是一篇年終總結,但之前在《A Struggling Gap Year》一文中我已經總結過大半年内容,所以叫半年總結更恰當。以那篇文章作為時間線的分水嶺,後半年最主要的環境變化便是我來了加拿大,個人生活方式也因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值得我進行再定義。

在離開之前,我仍在與中共的清零政策作鬥爭,前一篇文章《掙脫「白色」恐怖:大清零運動下的「潤」學實操》,就是在詳細記錄其過程。聖誕假期坐了一趟口罩都沒帶的國際航班之後,更爲感嘆似乎瘟疫在這兒已經完全失去了存在感,回到了疫前的日子。而12月白紙革命之後,中國的政策竟然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一夜之間等同於完全放開,世界的變換速度,是我不曾料到的。世界彷佛就要恢復正常,但我一直以來持有的一個態度是,一些深層次的東西已經永久地、不可逆轉地改變了。那才是我們瘟疫過後所要面對的。

初來乍到加拿大,直接為物價所震撼。聽説近一年來通膨嚴重,故而物價飆升,這就是很直觀的一個疫後社會尚未痊愈的例子,但我要講的不是如此宏觀的東西,這是我的個人總結,而非時事總結。作爲一個普通人,六億人月收入只有一千元的國家來的普通人,壓力真的太大了。我無數次質疑媒體是怎麽排出「全球生活成本最貴城市」榜單的,新加坡和香港常年很高,難道就只看房價嗎?吃飯真的太貴了。學校食堂,最便宜的東西是一款沙律,説白了就只有一個小塑料盒子的生菜,稅後要8.2刀,差不多是50港紙,香港50塊真比這能吃得好太多。我從不去比中國的物價,沒有意義,但這比香港都貴得多,不合理吧?電訊資費,世界最高,公共交通也是3刀起,以前港鐵過海一個站要花十幾港紙我嫌貴,還是太 naive 了。整個物價帶給我的感受就只有震撼可以形容,天天憂慮不知道該怎麽存活,更可怕的是加拿大工資也並不特別高,甚至部分崗位比不過中國。加拿大的確是一個典型的低收入,高物價的地方。好在超市的食物是很便宜的,要在加拿大壓縮生活成本,只能自己做飯,我幾個月以來幾乎沒在外面吃過飯,使最終支出的結果看起來還滿合理。除去房租,我一個月200刀都沒花到,這比我在澳門用的還少,當然我必須聲明這就是極限生存,我對任何一個人説的都是參考我沒有意義。

北美沒車是半個殘廢,所言不虛,我另一半的抑鬱就來自於沒車。完全不用指望北美的公共交通系統,本地人都從來不用,來第一天問房東一些關於公交的事項,她直接説從來沒坐過,出門只自己開車。更好笑的是,美國一些自媒體盛贊加拿大公共交通系統比美國好,因爲加拿大每半小時就有一班公交,非常規律,而且涵蓋的範圍很廣,基本沒多少盲點,這兩點我承認是事實,那美國得爛成什麽樣啊,這壓根就是矮子裡面拔高個。跨區域交通,那就更糟糕了,20km外的一座很近的城市,除了最慢最慢的綠皮車,我竟完全沒有頭緒要怎麽通過公共交通過去。北美火車,真的就是中國最慢的純數字編號那一款綠皮車,如今幾乎快要絕跡了,K字頭可不算,畢竟K可是代表的快車之意。我都有幾個瞬間要變成小粉紅,就這,也叫發達國家?看看我以前是怎麽盛贊日本的公共交通的,那才是我心目中的發達國家,固然我不會幫强國吹噓高鐵,但世界上第一個高速鐵路系統是新幹線啊!昭和39年就已經運營,新幹線,得吹。

最終,我不得不向現實低頭,以前在日本也好,香港也好,新加坡也好,始終是亞洲的生活方式,但這裡是北美,截然不同。五眼國,除了英國,幾乎都可以叫鄉村國家,地廣人稀,一戶一棟大 house,至於出門,那就自己備好車。有趣的是,突然想起以前在美國爲什麽不建高鐵的話題下,替美國辯護的人,尤其喜歡聲稱航空業發達,不需要高鐵。聊民航?那我可坐得多了,來了之後才發現,本地人他飛機也不坐啊,真就只開車!上一篇 gap year 總結的時候,時處年中,航旅縱橫上我 2022 的飛行紀錄超越了 99.99%,可惜來了加拿大掉鏈子了,四個月直到聖誕假期我才飛了一趟墨西哥,草率結束了 2022 的飛行之旅。

關於民航,我在 TG 上是這麽説的:加拿大的確是深刻改變了我的生活方式,再也沒辦法做到 HK Style 的出行了。曾經聼港人聊到「Weekends 日本人」的概念,指部分港人幾乎每個週末都要飛一趟日本,顯然就是我所謂的香港式的出行方式。回想以前隨便一個週末,甚至週五下午下了課,就可以直奔機場開溜。但加拿大不行,一來接駁機場的公共交通太糟糕了,我用了一次滑鐵盧機場(YKF),作爲國際機場,零公共交通……這在亞洲是匪夷所思的,龍巖山裡那離市區100km的小機場也就一天兩三趟航班,但仍有機場大巴。再者加拿大人不管長途短途,都更偏向於開車。房東就雲淡風輕地對我説過一句他們從溫哥華回來都開車,從來不坐飛機……如此一來,加拿大根本不會有類似 Weekends 日本人的群體,也沒有滋生的土壤。另外我的出行意願也在這裡降低了,在亞洲我是願意去探索小城市的,畢竟叫得出名的大城市也去的七七八八了,像上面提到的龍巖,估計很多中國人都對這個地方沒什麼印象甚至沒聽過,但我仍能在那挖掘到一些趣味。北美小城市,就絲毫沒有吸引力,記得上次我對面登機口是飛往一個叫 High Level 的小地方,名字倒還有趣,查了一下是阿省一個3000人的小鎮,根本想不到假使我以遊客身份前往能做什麼。

我想,那種每週都能出門的浪子生活,恐怕是一去不復返了。我每次路過加拿大的中小學,看著那些自由世界長大的孩子們,心裡都會念叨一句「天龍人」。我爲啥沒出生在這,拿著加拿大護照呢?有時我又會想,雖然他們的護照通達全球,其實也未必有我去過的地方多,像房東一年也就遠遊一兩次吧,我飛得太多了,是幸運還是不幸呢?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太不同了,確實也有人完全不愛出門。但如果不讓我繼續飛,强行扭轉我的生活方式,這個陣痛期勢必難熬。

酷寒,是我來之前最爲擔憂的事情,畢竟出發前沒考慮到物價高漲,只能看到最膚淺的東西。作爲南方人,成長在幾乎不下雪的地方,後來又在澳門待幾年,真想不到北方生活是怎樣的。雖然沒見過雪的人有時是會憧憬一下雪景,但要讓我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下,一直以來憂心忡忡。於是我一直在向北方朋友交流生活經驗,他們只會一直告訴你有暖氣的冬天是多麽舒適,比南方冬天舒適太多,問題是,室外呢?於是他們又會說,誰大冬天沒事跑室外,基本都在室内,不會在外面暴露太久。我一個 LBS 玩家,冬天不能出門,還玩啥?可以説,我的訴求就是得冬天出門。北方人也許真的更怕冷,南方人更抗凍,以前在澳門,最早添衣服的,全是北方人,非常有趣的現象。所以,他們會渲染零度左右的長江中下遊,是濕冷,是魔法攻擊,情況惡劣無比,遠不如北方。老實講,在合肥兩度的時候,我一樣騎著電動車去公園玩遊戲,至少就是能出門,能抗得住。可零下二三十度什麽概念?還能這樣玩是不可能的事。前兩天還和朋友提到,這個季節,深夜emo,要是還在澳門,穿著拖鞋就下樓轉轉順便711買點東西吃,現在卻只能憋在屋子裡,繼續emo。從此我也再不羡慕北歐,某種 propaganda 罷了。北歐抑鬱率世界最高,鮮有人提及。室外白茫茫一片,白天短日照少,只能待在家裡的環境,能不抑鬱嗎?不知道北方人怎麽想,我來加五年的小學同學就說他以前在冬天打過精神健康疏導的電話,屬實抑鬱。人類史真是奇怪,發達國家,確實都在嚴寒的地方,除了一個近幾十年才崛起的新加坡,沒有一個在熱帶,是客觀事實。真就是這些地方自然環境這麽差,所以這裡的人感應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而奮發圖强所致嗎?

要説北方人不向往溫暖的地方,我是不信的,否則三亞怎會擠滿東北人。加拿大很多小機場都有飛往坎昆的航班,又是爲何?我一放假就奔墨西哥,就是爲了避寒。不過實踐下來,酷寒反倒不是我最擔心的事情了,如今忙起來,也沒機會玩遊戲了,所以大多數時間也就囚禁在了室内。至於假期,我可以去南方度假,以後恐怕是每年都要相見於加勒比海。我甚至挑好了退休的地方,其實不一定要發達的熱帶地區,常年三十度也難頂,澳門一樣的氣候就行,如此標準,其實也有很多發達地區是冬日溫暖的:港澳、台灣、佛羅里達、夏威夷、波多黎各、關島、BVI甚至更北一點的沖繩。這都已經是後話,只能印證孩子已經逼瘋到想象退休生活了。其實很多情況下比冷更頭疼的,是大雪,嚴格來説應當歸類于自然災害了,機場會因爲暴雪停運,並不會因爲零下四十度停運。南安省的雪沒有我想象中大,不知是否因爲今年是暖冬,總之,曾經我最擔憂的氣候問題,忍忍也就過了,也找得到解決方案,不算真正生活之後困擾我的事情。

夏天看見西大的學妹在拍畢業照時,我還念叨青春真好,校園生活漸行漸遠。重返學校好像才是最重要最該寫的事,但是沒什麽想説的,太無聊了……打工,掙錢,真的一點心思都不想再放在學業上。難怪別人都説上了班之後不會再想上學的。尤其是本學期又讀了不少會議水文,甚至發現不少文章抄來抄去之後,天天痛駡學術界是大海洋。我向來還是有讀 PhD 的夢想,但屢屢看見學術界的產出如此無趣,屢屢勸退。

還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新工作模式的體驗,可謂也是新的生活方式——我拿到了一份 TG 的 remote job。我過往還沒有正式工作過,沒在疫情高峰期經歷那一波全民 remote,所以遠程的形式對我尤爲新鮮。況且他們也只是暫時的 remote,之後又要重返辦公室,和一份正式的遠程工作有所差異。簽合同之後,我腦海瞬間想起了「數字遊民」四個字,天呐,以前以爲是天方夜譚,現在我不會有機會了吧?瀏覽了幾個提供數字遊民簽證的國家,薪資要求有點高,完全達不到,失望而歸。想必數字遊民真的會很適合我,不婚,一直在同一地方會坐不住,倘若以後有理想的崗位,也許真會開拓這條道路,此處也算是一個願望了。

某個頻道每年都會接力梁漱溟先生的晚年追問,2023年,這個世界會好嗎?我投給的選項是「不確定」。就是很中庸的態度,不樂觀,也不悲觀。總之,可見的挑戰就懸在前路,是勢必需要接招的,躺不了,也未必能卷。隨意一點,順勢而行咯。

Categories
一點人生經驗 All

掙脫「白色」恐怖:大清零運動下的「潤」學實操

前段時間接受 Bloomberg 中國記者 Colum Murphy 的採訪後,其正式報導 China’s Tolerance for Xi’s Unyielding Covid Fight Is Cracking 昨日正式登載。

Colum Murphy 先生也在他的推上用我的話作爲了摘要:More Chinese are becoming critical of Xi Jinping’s Covid Zero. “It’s a stupid policy,” said Harold, who is now studying abroad in Canada. “He’s putting the country into reverse.”

藉此機會,詳細講講整件事的來龍去脈。我本來將於九月初赴加拿大讀 Master,在經歷了加拿大幾乎是世界最高難度的學簽洗禮後,本以爲萬事俱備,只需等著出發了。

不料天有不測風雲,8月25日,我所居住的街道 lockdown。要知道我之前憑著隨心飛全國到處遊走,三月份的時候行程卡帶了五顆星,都沒曾遭到封控,最後節骨眼,在哪都沒去的情況下,竟然翻車了。

我的城市陷入瘋狂,正從那時候開始。要知道,我一度認爲重慶的政策相對友好,無論是地鐵一直沒有查驗過健康碼,還是上述我身帶五星時都沒有被社區網格員刁難的經歷,都可以體現。Colum Murphy 之前還寫了另一篇報導 The Chinese Megacity Where Masks Are Rare and Clubs Are Packed,描述的正是重慶從前的溫和景象,我曾翻譯過此文

情況迅速惡化,佐證的是白色恐怖之下,沒有一塊地方能夠幸免,唯一的正途就是走出埃及。

Lockdown 第一天,我便開始和居委會唇槍舌戰。當你真正與他們打過交道,就知道他們是何等混亂。簡單來説,倉促封城,他們只知道執行上級命令,而對處理其他事務完全一頭霧水。當時居委會内圍了不少人,有送貨的,有要就醫的。尤其是居委會的一個普通辦事員,怕會擔責任,每一個問題都要去問不同上級,最後聯絡來聯絡去,總算達成了一個共識,要開證明,要有人能閉環接收,可以出去。然而她根本不知道證明模板該是怎樣,又糾結半天,總算一個孩子重病的媽媽成功申請出了封控區。我説我在錄音,小職員更是嚇得一愣。總而言之,防疫命令壓倒一切,匆匆執行命令,至於基層内部,面面相覷,無比混亂典型的政治運動的特徵,一如五十年前的文化大革命。

我整個下午一直耗在居委會,反正現在哪都去不成,最不缺的就是時間,慢慢陪玩。第一天下午,有個位數的人拿到了出去的證明,幾乎都是就醫的。放人的模式也逐漸開始變得清晰,只有就醫算特殊需求,並且要先勸導在轄區内的醫院就醫,如果那家小醫院不能處理,開具證明,可以出去。

只是我上學這個訴求,一直遭到拒絕。當時同市還有好幾個其他封控區,社交網路上有去外地上學開到證明的例子,並且人家明確規定了就醫、求學、喪葬三者為必要需求,我便拿著貼文去向社區書記對峙。對此,他始終只會搪塞一句話,各地政策不一。這句話有多荒謬,人人皆知。各地本就不應該「不一」,抑或是新中國聯邦成立了?那還真沒聽説呢。顯然國家衛健委所説的層層加碼就是指代的這種事,但大清零運動發展到今天的地方,各地就是事實上的獨立爲政。

最幽默的是這書記給我來了一句「看你也是知識分子,好好去學習一下我國的《傳染病防治法》」,屬實把我逗笑了。Covid 19 只是乙類傳染病而已,所有這些措施都是荒謬之舉。他說法治我都覺得有些好笑。

最後社區書記施展了緩兵之計,因爲我的機票還有一個多星期,並不是迫在眉睫,他説計劃就封控三天,三天之後解封我就照常走就是,沒解封再來找他。CCP 的計劃有什麽可信之處呢?上海可是從三天加碼到了兩個月吧?我深知三天解封沒有可能,但此時也據理力爭無望,打道回府。

回家之後我開始在各種官方渠道進行投訴,什麽市長信箱啦,衛健委九不準投訴啦,統統轟炸一遍,聊勝於無。市長信箱都是我到了加拿大好幾周才有了官方回復,我都懶得點進去看他們回復了啥,無非是一些套話,回復周期這麽慢還沒用,事實證明這都是完全沒有作用的擺設。

與此同時,我開始聯絡一些外國駐華記者和加拿大駐渝總領事館,期待洋大人們能起到一定的「施壓」作用,Bloomberg 記者就是那時候接觸到的。實際上沒什麽效果,他們也需要時間處理工作,並不能即時生效,再者 CCP 愈發流氓,洋大人這張牌也逐漸式微了。

三日後,封控繼續,是我早已料到的事,再去會一會社區書記。社區書記無奈,讓我詢問街道,街道又説這事他麽無權處理,讓我通過書記去聯絡一位負責卡口的主任。總之,典型的 CCP 式踢足球的,但凡誰有在中國待過,無人不曉。書記也非常諂媚,讓我快速幾句説完,不要浪費時間。喲,他有多大的官威?就是這位主任,給我印象極差,扯一些有的沒的,卡口的工作人員日夜沒休息十分辛苦,哪怕他有過一點邏輯學的訓練,都知道壓根沒有正面回答我的問題,可惜他有的只是中共黨校的訓練罷,發言那味太重了。體諒?為一場人造災難?學校已經不接受以 Covid-19 爲由 defer,國際機票也不再接受以 Covid-19 爲由改簽退票,我若因此蒙受巨額損失,誰來承擔責任?然後我還在繼續就事論事時,他就直接挂斷電話,態度惡劣。於是我偷偷記下電話號碼,把手機還給了社區書記。社區書記如釋重負,說:「看吧,不是我要卡你吧。」他當下是真的鬆了一口氣,皮球成功踢走了,好似搞定了一個不省油的燈。

對不起啊,我真不是軟柿子。我可不能像曉波一樣泰然地説出「我沒有敵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這可是你們共黨頭頭説的話。我白天已經記下了他的號碼,通過多個匿名境外號碼,向他發送結束封城的短訊,説實話,這是我最膽戰心驚的一環,畢竟風險最高,行爲正當性也沒那麽説得過去,比後文將會提到的闖澳門關更驚心動魄。

其他的對策仍然在考慮中,再後一天,我爸爸帶我去四處探路。我們這地方,周圍有山有水,肯定不可能每條小路都封得住,尤其是走山路,是肯定有辦法「偷渡」出去的,況且封城第一天就聽到傳聞有人游到了江對面,只是若偷渡肯定沒辦法帶行李了。我爸爸堅持認爲我這個小身板,走不了那種山路。不過,要是兩天内再不解封,偷渡將是最後辦法。無論如何,也比南美北上好走多了吧?

最後還是在臨走前三天解封了,之前所有的措施可以說都是無效的,靠的還是他們主動解封,只是明顯到了第七八天的時候,民怨很大,一些社區門口也發生了居民聚集的事件。一個普通的個體完全無法對抗全國性的政治運動,要説潤,文革時期也能有人潤出去,無論多麽艱難,三十六計,走爲上。

我趕快回了老家住三晚,為的是洗白行程。爲了避開中國海關的盤問,甚至是查手機的風險,我選擇從澳門出發。眼下還面臨著一個問題,我的街道因爲劃分了中風險區,已經上了澳門的防控名單,入境需要隔離七天。不過以我對那夥草台班子的瞭解,他們沒辦法定位到街道,行程卡「大數據」唬弄一下普通人罷了,我心中有數。除此之外,我提前好幾天就開啓了中國卡的飛行模式,為的就是營造七天了都是在老家的景象,至少將風險降到最低。

到澳門口岸時,我直接用通行證入境,自主申報時直接填寫的七天内都在老家所在的地址。看著那一行「瞞報將負刑責」的提示小字,不屑一顧,這次我瞞報定了,對抗無稽之法,對抗暴政,我的做法,是公民抗命啊。立法,一定要講究法理,倘若一條法律寫的是陳姓男子不得入境,根據常識你就能立馬反應出,立法的依據何在?這就是法理。法律,並不是立在那了,就畏畏縮縮一定得遵守,Civil disobedience 的原則,不可忽視。甚至前文我也説過,真要論法,covid-19 只是乙類傳染病,如此大張旗鼓的出臺限制措施才是真正的違法行爲。現行的防控依據,頂多幾份條例,幾份規定而已。

入境澳門時,還是出了點小插曲,大概是幾個風險城市會被自動識別過不了自助機,要走人工通道。於是海關看我是重慶來的,還進了一趟小黑屋。不過流程十分簡單,只是問了我具體哪來,有沒有去過重慶的中高風險區,我回答一直待在在老家那個地址,沒去過任何中高風險區,便放行了。

通行證進澳門,還有一個江湖傳説,是有國際機票的人會遭受阻攔。相傳,澳門機場每天會把購票信息同步給珠海警方。社交媒體上,也有很多人發文稱自己携機票入境被勸返了,並支招一定要進了澳門再買票,這個方法要穩妥不少。此時,兩道關閘之間,我的心還是萬分忐忑。所幸,江湖傳聞並沒有在我身上生效,閘門打開,入境成功。我懷疑,翻車的人可能是使用了國内平臺購票才泄漏的信息,而我是航司官網購票,安全性更高。要知道用護照購票,只有一個拼音而已,要是誰叫 Wei Li,説不定一天入境的同名有十幾個,真不一定能建立一對一的映射,除非珠海警方手上還有所有人的護照號碼,能夠與通行證號關聯起來。另外,從網上貼文分析,黑歷史似乎都是來自新航,台灣兩家航司都沒事。威權國家始終不可信任,你永遠可以相信台灣!

重返澳門,不説自由,至少進入法治區了,何況一切場景都再熟悉不過,身心舒暢許多。朋友立馬邀請我去他那兒住,這樣 popo 是不知道我當晚住哪的,可能以爲我在睡橋洞呢,很有道理,但願澳門已經部署的那幾個天眼也是草台裝置。既然重返粵語區了,就引述一句當地經典諺語——「走得快,好世界。」我頭天傍晚到,第二天中午就走,姑且猜測白鬼部門晚上是要下班的,popo 就算發現了應該也沒那麽快能采取行動。而且我預計只要進機場禁區了應該就足夠安全,第二天早點去機場吧,做足準備。走得快,好世界!

澳門機場,簡直是最絲滑的部分。我特意看過時間,從我下公車,到坐在候機室,竟然只花了16分鐘!彷佛回到昨日世界。所謂法治區,是不會無理禁止證件齊全的公民出境的。簡單走完 check in 程序,沒有任何盤問,完完全全地繞開了中國海關。

再漂洋過海,抵達桃園機場,當長榮機組播出台灣著名民謠《雨夜花》,以及再看見窗外熟悉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之時,我已知道,如今澈底擁抱自由世界,再也不必擔心受怕。我在 tg 頻道留下四個字——「逃出生天」。

自此之後,總覺事事如意,像是在溫哥華機場換大簽,沒有等上三四個小時,只花了十幾分鐘,連 eva 空姐都在驚訝爲什麽這麽快。大抵是,自由世界的氣氛,改變了人的心境,也就改變了運勢,或是生活的態度,正所謂相由心生。

一個月來,再也沒戴過口罩,沒有擾人的核酸,生活逐漸歸於正常。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手機號上,時不時還能收到做核酸的短信,荒唐可笑。最近聽聞在内蒙的朋友被高壓手段封控,不由擔憂,身處今日中國,無人幸免。

自由世界,除罩相見。

一一一年國慶於安大略省

Categories
All 一點人生經驗

22 Fall 加碩申請紀實

關於中介

別找中介!!!

中介基本起不了任何作用,無非幫你寫一下文書,再遞交上去,簡簡單單幾個操作花掉好幾萬,可見 CP 值之低。且不論這還是遇到的正經中介,如果是遇到黑心中介,離奇操作層出不窮,損失只會更加慘重。

如果實在對文筆不太有信心,可以去找專門潤色文書的服務,費用相較全權交由中介把控亦會降低不少。

中介很大程度,是從信息差之中獲利。很多人覺得自己不瞭解,肯定找中介更省事。毋庸置疑,最準確的信息一定來自官網,真正自己上手搜過幾所學校,整個學校 program 開設的情況、DDL 以及最低要求等信息很快就能整理下來。中介頂多每年都在幫學生遞,確實稍微熟悉那麽一點點流程,實操起來其實他們的信息也沒有多全面,像我咨詢某校一個今年才新開設的 program 時,明顯能從表現中看出他們也並不瞭解。

至於為我什麽找中介,大概還是父母去簽約得太快,認爲委托一名中介可以事半功倍,是大多數想找中介的人持有的態度。總之我個人是滿後悔的,中介費不算一個小數目,省下來快能 cover 一年房租了……

中介最坑的一點,是對申請賬號的封閉管理。賬號都不在自己手上,哪能放得下心?尤其像安省所有學校共用一套 OUAC 申請系統,中介控制了 OUAC 賬號,等於阻斷了你自己再想 DIY 的念頭。我在申請過程中就遭遇了這個問題,尤其是 OUAC 說同一個人不要注冊兩個賬號,我也不敢再創新號貿然行事。最後據理力爭下,從中介手上拿到了所有申請相關賬戶的賬號密碼。

即使正經中介,也會或多或少忽悠你的。我唯一萬幸的是沒碰到網傳那種瘋狂 PUA 以及賺黑心錢的中介,但並不意思這沒被他們坑。在遞簽的時候,加拿大現在只支持網申,而網申只有 SDS 和普簽兩個通過,沒有疫前的高等教育通道。中介所謂走高等教育通道,只是把以往高等教育所需的材料上傳到普簽通道而已,我卻一度以爲自己的材料是在走高等教育通道,偶然才發現了事情的不對勁,所幸最後還是下簽了。

申請情況

我的背景有一個硬傷,雅思小分不夠,在加拿大這個極少碩士能語言班的國家,可以選擇的基本就那幾個。況且我申請得很晚,好幾份都是 DDL 前一天才交上去,錄取情況不容樂觀,我都一度以爲自己要吃全聚德了。

擇校方面呢,根據實際情況來就行。像我一樣準備留下的,結合自己的實際背景,稍稍考慮一下各省的移民政策就好,學校是哪所並不太重要。如果是花我自己的錢,我可能前一年就上 College 了,根本不會去付出 gap year 的成本,奈何父母反對 College,我不過是在某個角度的吃人嘴軟拿人手短下屈服了。這筆錢我是要還的,即使 gap 一年也能比自己參加工作更快出去,那就申一個 Master 吧。

關於排名方面的探討,我也已經在 A Struggling Gap Year 中下了幾條暴論了。

回歸現實,我的具體申請情況如下:

Uni NameProgram申請時間結果時間結果
University of ManitobaCS course-base1/163/1學校今年不開這個項目了……
給退了申請費……
離譜中的離譜
uOttawaECE course-base1/224/23Not Accepted
CONCORDIA ACS course-base1/185/5Not Accepted
CONCORDIA ECE course-base1/296/30調劑到 Quality Systems Engineering 專業

Conditional Offer
(寄成績單和學位證書)
University of GuelphMCTI2/214/26Conditional Offer
(寄成績單和學位證書)
Ryerson
(還沒改名呢當時)
Computer Networks3/7
(曼省坑爹結果所致,隨手補的)
5/19Not Accepted
DalhousieInternetworking2/274/6人滿 Waitlist
可轉入下一個 intake
2023更新簡單再補一下兩個二碩情況
MUN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10/1410/18Full AD
確實叫秒下 offer……
UBCOEE1/103/14Not Accepted

除上表外,剩下符合小分不夠也能申請的估計也就只剩一個溫莎雙錄了。

而且,我還想通過申請結果指出專盯院校排名的一個弊端,那就是罔顧專業是沒有意義的,近年來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名校水項目」,如今的名校們幾乎每年都會有一些新的奇奇怪怪的 programs 釋出。在我的申請結果中,最水的項目當屬 Dalhousie 的 Internetworking,結果也出得奇快,然後 Dalhousie 本身卻算我申請清單中排名數一數二的學校。只有名校情結,不考慮專業,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準備簽證

仍舊是因爲找了中介的原因,漏掉了不少簽證準備的細節,甚是懊悔。

加拿大學簽分爲以下四種渠道:普通渠道 Regular學習直入計劃 Student Direct Stream(SDS)高等教育計劃 Post-Secondary Program中小學項目 Primary & Secondary Program

其中高等教育計劃,是需要線下遞交的,然而目前由於全球大流行的影響,IRCC 只允許網絡遞交材料,網申通道中僅有普簽和 SDS,並無高等教育計劃,這個坑我在開頭也提到了。

中小學項目就不提了。另外三者的核心區別是,SDS 和高等教育計劃需要購買 GIC 以及預繳學費,作爲資產證明。而普簽直接提供銀行流水作爲資產證明,相傳資金要求更高。SDS 是唯一一種需要語言成績的渠道,雅思達到 6.5 (6) 才可以申請,所以我最後是走的普簽。

簽證材料具體清單詳見官網,比如魁北克省的學校就需要一份額外的學習證明,我並非去魁省,無從兼顧各種特殊情況,只能談談自己的經歷。

無犯罪證明是我最早去開具的材料。現在基本都可以線上開具,非常容易,直接獲得一份電子檔,打印之後拿去公證即可。但有些省市可能無法線上開具,我有朋友就遇到了這個問題,必須去派出所當地辦理,最好核實情況。無犯罪證明有個坑在於,官網説是需要提交所有待過六個月以上國家的無犯罪證明,有澳門學生也是提交了澳門無犯罪證明的。這件事是我後來瀏覽論壇時才知道,中介當時對我並無提及,自己本身也沒看過官網。不過我最終是成功下簽了,如果有相同背景的申請者,可以斟酌一下這個問題。

緊接著下一件事就是體檢。體檢可以等待遞簽之後,IRCC 發來體檢通知,也可以預體檢,顯然預體檢更節省時間,我便在遞簽前就先去體檢了。體檢須在領館指定的體檢中心進行,通常來講都需要預約,請儘早做好準備。體檢的費用 1700 CNY,老實說有點貴,其他國家也在同一地點體檢,一比發現就加拿大最貴……另外,不同體檢中心之間有費用差異,據説廣州只要 1100 CNY。項目包含常規檢查、X光、血檢、尿檢。血檢無法當場得知結果,其他幾項都可以當場看到結果,做完所有項目就能走人。

資產證明很常規,比如凍結資金作爲存款證明,這種東西去銀行很快就能辦好,我以前辦其他國家的旅游簽都要開具過,就不展開細説了。由於我被騙提交了高等教育的材料,所以我也購買了 GIC 以及預繳學費。預繳學費也沒太多説的,講講 GIC:

GIC (Guaranteed Investment Certificate),擔保投資證明,簡單說就是先往加拿大匯一筆款,通常是 10000 CAD,以證明自己具備一定生活在加拿大的基本保障。這筆錢會打到一個以你為名字的加拿大帳戶之中,等待登陸之後激活,並且錢不是一次性給你,而會分批次,以我 CIBC 的 10000 CAD 爲例,是激活之後給 2003 CAD,之後每月再返 727 CAD。

許多銀行都有辦理 GIC 的業務,包括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這樣的中國國有銀行。但是他們在加拿大的網點少得可憐,登陸加拿大之後要去激活帳戶還挺麻煩的,並不推薦。我比較推薦 CIBC,網點多,速度快(我三天到賬,是整個申請流程中最順暢的一個環節,有些銀行甚至等上了一個月之久),手續費最低($150,大多銀行都是 $200),而且有朋友推薦獎勵(填入推薦碼,推薦人和受推薦人都會得到 $25 的返利)。另外 CIBC 還有一個便捷之處是網上就可以辦理,足不出戶,而中行之流還需要跑去大點支行的櫃檯,又徒增不少麻煩。具體 GIC 的購買流程可以看官網的 guidebook,不再纍述,著重講一個國際電匯的問題,有過國際電匯經驗者可以跳過。

國際電匯有 SHA,OUR,BEN 等不同的方式,區別在於不同方式承擔手續費的主體不同。SHA 即 shared,手續費由雙方共同承擔;BEN 即 beneficiary,由收款人承擔所有費用;OUR 則是由匯款人承擔所有費用。GIC 購買時會要求你使用 OUR 方式,以保證 $10000 能夠全款打到帳上,GIC 不允許多次轉入,必須一步到位。問題來了,很多手機銀行不支持 OUR 方式,只能 SHA,這算是網上很多人都碰到過的一個問題。如果想以 OUR 方式匯出,則必須到櫃檯操作。爲了省事,我仍舊在手機銀行上以 SHA 匯出,然後多轉了 $50,以確保扣除手續費之後餘額仍能大於 $10000。我最後到賬 $10029,有驚無險,手續費大概在 $20 左右,但是網上有以 SHA 方式多匯 $50 最終只有九千多到帳的案例,建議稍微多匯一點,多保險一分,錢最終都是會放進你的帳戶,又不怕被銀行私吞。再說一個我朋友的奇技淫巧,他買了 8000 USD 的 GIC,幾乎是非主流第一人,網上搜不到匯美元的案例,但中銀美元轉賬支持選擇 OUR 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最後,國際電匯手續費滿高的,一些銀行會推出優惠活動,比如中行跨境 Go 就有新人活動,送一張 500 CNY 的優惠券用於減免手續費,可以薅一薅。

重要的材料就是上述這些,其餘的都是各種複印件、照片等簡單的材料,自行準備即可。

遞簽及貼簽時間線:

6/7遞簽
6/9體檢顯示通過
6/10錄指紋
(需要前往一間最近的簽證中心,指紋十年有效,錄過指紋的不需要再錄)
8/5OPR
當天寄出護照,不過恰好周五下午了
8/8護照到達簽證中心
8/17護照到達 IRCC
(居然寄了一周多……不知道是沒更新進程還是什麽原因,但之後一天就審理完成了)
8/18IRCC 審理完成
8/19護照寄回
8/20收到貼簽完成的護照

IRCC 目前審理效率極低,官網給出的預計時間是加拿大國外 12 weeks,任何一個社交媒體上都是哀鴻遍野。我也等待了將近兩個月,一度擔憂要趕不上開學了,最後卡點下簽。

關於催簽,幾乎是沒什麽成效的:郵件全是模板回覆;webform 催簽據傳有效,但回覆極慢,通常需要一個月,等到有消息黃花菜都涼了;我甚至還發了三封傳真,抱著既然官網提供了這個聯絡方式就試試的想法,不過石沉大海;電話催簽據説也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必須在加拿大境内才能撥通 IRCC 的號碼,我試過用 Google Voice,提示為空號。加拿大簽證沒有任何官方的加急通道,勿信中介忽悠。一些玄學方法 ,像是平行遞交第二份簽證,我也病急亂投醫試了一下,第二份簽證我是 8/1 遞交的,雖然四天後下簽,但我認爲兩者之間並無關聯,感覺就是差不多那時候該下了。後來大使館還打電話讓撤銷第二份簽證,那段時間有很多遞交兩份簽證的人都接到了這通電話,應該是大使館在集中處理兩份申請的問題,可以看出這算是一個明顯信號,證實平行遞交兩份簽證是沒用的,徒為 IRCC 增加工作量。

再有一些細枝末節的 tips,比如貼簽是否需要加錢購買短信通知,完全隨個人喜好。我沒有付錢他們竟然也在給我發短信,可見内部管理確實滿混亂的。加簽,有人兩天下,有人等了五六個月,本質真就玄學,毫無規律可循。

塵埃落定,亦祝大家一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