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All 杂文

瘟疫過後:生活方式再定義

本質上這是一篇年終總結,但之前在《A Struggling Gap Year》一文中我已經總結過大半年内容,所以叫半年總結更恰當。以那篇文章作為時間線的分水嶺,後半年最主要的環境變化便是我來了加拿大,個人生活方式也因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值得我進行再定義。

在離開之前,我仍在與中共的清零政策作鬥爭,前一篇文章《掙脫「白色」恐怖:大清零運動下的「潤」學實操》,就是在詳細記錄其過程。聖誕假期坐了一趟口罩都沒帶的國際航班之後,更爲感嘆似乎瘟疫在這兒已經完全失去了存在感,回到了疫前的日子。而12月白紙革命之後,中國的政策竟然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一夜之間等同於完全放開,世界的變換速度,是我不曾料到的。世界彷佛就要恢復正常,但我一直以來持有的一個態度是,一些深層次的東西已經永久地、不可逆轉地改變了。那才是我們瘟疫過後所要面對的。

初來乍到加拿大,直接為物價所震撼。聽説近一年來通膨嚴重,故而物價飆升,這就是很直觀的一個疫後社會尚未痊愈的例子,但我要講的不是如此宏觀的東西,這是我的個人總結,而非時事總結。作爲一個普通人,六億人月收入只有一千元的國家來的普通人,壓力真的太大了。我無數次質疑媒體是怎麽排出「全球生活成本最貴城市」榜單的,新加坡和香港常年很高,難道就只看房價嗎?吃飯真的太貴了。學校食堂,最便宜的東西是一款沙律,説白了就只有一個小塑料盒子的生菜,稅後要8.2刀,差不多是50港紙,香港50塊真比這能吃得好太多。我從不去比中國的物價,沒有意義,但這比香港都貴得多,不合理吧?電訊資費,世界最高,公共交通也是3刀起,以前港鐵過海一個站要花十幾港紙我嫌貴,還是太 naive 了。整個物價帶給我的感受就只有震撼可以形容,天天憂慮不知道該怎麽存活,更可怕的是加拿大工資也并不特別高,甚至部分背景比不過中國。加拿大的確是一個典型的低收入,高物價的地方。好在超市的食物是很便宜的,要在加拿大壓縮生活成本,只能自己做飯,我幾個月以來幾乎沒在外面吃過飯,使最終支出的結果看起來還滿合理。除去房租,我一個月200刀都沒花到,這比我在澳門用的還少,當然我必須聲明這就是極限生存,我對任何一個人説的都是參考我沒有意義。

北美沒車是半個殘廢,所言不虛,我另一半的抑鬱就來自於沒車。完全不用指望北美的公共交通系統,本地人都從來不用,來第一天問房東一些關於公交的事項,她直接説從來沒坐過,出門只自己開車。更好笑的是,美國一些自媒體盛贊加拿大公共交通系統比美國好,因爲加拿大每半小時就有一班公交,非常規律,而且涵蓋的範圍很廣,基本沒多少盲點,這兩點我承認是事實,那美國得爛成什麽樣啊,這壓根就是矮子裡面拔高個。跨區域交通,那就更糟糕了,20km外的一座很近的城市,除了最慢最慢的綠皮車,我竟完全沒有頭緒要怎麽通過公共交通過去。北美火車,真的就是中國最慢的純數字編號那一款綠皮車,如今幾乎快要絕跡了,K字頭可不算,畢竟K可是代表的快車之意。我都有幾個瞬間要變成小粉紅,就這,也叫發達國家?看看我以前是怎麽盛贊日本的公共交通的,那才是我心目中的發達國家,固然我不會幫强國吹噓高鐵,但世界上第一個高速鐵路系統是新幹線啊!昭和39年就已經運營,新幹線,得吹。

最終,我不得不向現實低頭,以前在日本也好,香港也好,新加坡也好,始終是亞洲的生活方式,但這裡是北美,截然不同。五眼國,除了英國,幾乎都可以叫鄉村國家,地廣人稀,一戶一棟大 house,至於出門,那就自己備好車。有趣的是,突然想起以前在美國爲什麽不建高鐵的話題下,替美國辯護的人,尤其喜歡聲稱航空業發達,不需要高鐵。聊民航?那我可坐得多了,來了之後才發現,本地人他飛機也不坐啊,真就只開車!上一篇 gap year 總結的時候,時處年中,航旅縱橫上我 2022 的飛行紀錄超越了 99.99%,可惜來了加拿大掉鏈子了,四個月直到聖誕假期我才飛了一趟墨西哥,草率結束了 2022 的飛行之旅。

關於民航,我在 TG 上是這麽説的:加拿大的確是深刻改變了我的生活方式,再也沒辦法做到 HK Style 的出行了。曾經聼港人聊到「Weekends 日本人」的概念,指部分港人幾乎每個週末都要飛一趟日本,顯然就是我所謂的香港式的出行方式。回想以前隨便一個週末,甚至週五下午下了課,就可以直奔機場開溜。但加拿大不行,一來接駁機場的公共交通太糟糕了,我用了一次滑鐵盧機場(YKF),作爲國際機場,零公共交通……這在亞洲是匪夷所思的,龍巖山裡那離市區100km的小機場也就一天兩三趟航班,但仍有機場大巴。再者加拿大人不管長途短途,都更偏向於開車。房東就雲淡風輕地對我説過一句他們從溫哥華回來都開車,從來不坐飛機……如此一來,加拿大根本不會有類似 Weekends 日本人的群體,也沒有滋生的土壤。另外我的出行意願也在這裡降低了,在亞洲我是願意去探索小城市的,畢竟叫得出名的大城市也去的七七八八了,像上面提到的龍巖,估計很多中國人都對這個地方沒什麼印象甚至沒聽過,但我仍能在那挖掘到一些趣味。北美小城市,就絲毫沒有吸引力,記得上次我對面登機口是飛往一個叫 High Level 的小地方,名字倒還有趣,查了一下是阿省一個3000人的小鎮,根本想不到假使我以遊客身份前往能做什麼。

我想,那種每週都能出門的浪子生活,恐怕是一去不復返了。我每次路過加拿大的中小學,看著那些自由世界長大的孩子們,心裡都會念叨一句「天龍人」。我爲啥沒出生在這,拿著加拿大護照呢?有時我又會想,雖然他們的護照通達全球,其實也未必有我去過的地方多,像房東一年也就遠遊一兩次吧,我飛得太多了,是幸運還是不幸呢?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太不同了,確實也有人完全不愛出門。但如果不讓我繼續飛,强行扭轉我的生活方式,這個陣痛期勢必難熬。

酷寒,是我來之前最爲擔憂的事情,畢竟出發前沒考慮到物價高漲,只能看到最膚淺的東西。作爲南方人,成長在幾乎不下雪的地方,後來又在澳門待幾年,真想不到北方生活是怎樣的。雖然沒見過雪的人有時是會憧憬一下雪景,但要讓我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下,一直以來憂心忡忡。於是我一直在向北方朋友交流生活經驗,他們只會一直告訴你有暖氣的冬天是多麽舒適,比南方冬天舒適太多,問題是,室外呢?於是他們又會說,誰大冬天沒事跑室外,基本都在室内,不會在外面暴露太久。我一個 LBS 玩家,冬天不能出門,還玩啥?可以説,我的訴求就是得冬天出門。北方人也許真的更怕冷,南方人更抗凍,以前在澳門,最早添衣服的,全是北方人,非常有趣的現象。所以,他們會渲染零度左右的長江中下遊,是濕冷,是魔法攻擊,情況惡劣無比,遠不如北方。老實講,在合肥兩度的時候,我一樣騎著電動車去公園玩遊戲,至少就是能出門,能抗得住。可零下二三十度什麽概念?還能這樣玩是不可能的事。前兩天還和朋友提到,這個季節,深夜emo,要是還在澳門,穿著拖鞋就下樓轉轉順便711買點東西吃,現在卻只能憋在屋子裡,繼續emo。從此我也再不羡慕北歐,某種 propaganda 罷了。北歐抑鬱率世界最高,鮮有人提及。室外白茫茫一片,白天短日照少,只能待在家裡的環境,能不抑鬱嗎?不知道北方人怎麽想,我來加五年的小學同學就說他以前在冬天打過精神健康疏導的電話,屬實抑鬱。人類史真是奇怪,發達國家,確實都在嚴寒的地方,除了一個近幾十年才崛起的新加坡,沒有一個在熱帶,是客觀事實。真就是這些地方自然環境這麽差,所以這裡的人感應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而奮發圖强所致嗎?

要説北方人不向往溫暖的地方,我是不信的,否則三亞怎會擠滿東北人。加拿大很多小機場都有飛往坎昆的航班,又是爲何?我一放假就奔墨西哥,就是爲了避寒。不過實踐下來,酷寒反倒不是我最擔心的事情了,如今忙起來,也沒機會玩遊戲了,所以大多數時間也就囚禁在了室内。至於假期,我可以去南方度假,以後恐怕是每年都要相見於加勒比海。我甚至挑好了退休的地方,其實不一定要發達的熱帶地區,常年三十度也難頂,澳門一樣的氣候就行,如此標準,其實也有很多發達地區是冬日溫暖的:港澳、台灣、佛羅里達、夏威夷、波多黎各、關島、BVI甚至更北一點的沖繩。這都已經是後話,只能印證孩子已經逼瘋到想象退休生活了。其實很多情況下比冷更頭疼的,是大雪,嚴格來説應當歸類于自然災害了,機場會因爲暴雪停運,并不會因爲零下四十度停運。南安省的雪并沒有我想象中大,不知是否因爲今年是暖冬,總之,曾經我最擔憂的氣候問題,忍忍也就過了,也找得到解決方案,不算真正生活之後困擾我的事情。

夏天看見西大的學妹在拍畢業照時,我還念叨青春真好,校園生活漸行漸遠。重返學校好像才是最重要最該寫的事,但是沒什麽想説的,太無聊了……打工,掙錢,真的一點心思都不想再放在學業上。難怪別人都説上了班之後不會再想上學的。尤其是本學期又讀了不少會議水文,甚至發現不少文章抄來抄去之後,天天痛駡學術界是大海洋。我向來還是有讀 PhD 的夢想,但屢屢看見學術界的產出如此無趣,屢屢勸退。

還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新工作模式的體驗,可謂也是新的生活方式——我拿到了一份 TG 的 remote job。我過往還沒有正式工作過,沒在疫情高峰期經歷那一波全民 remote,所以遠程的形式對我尤爲新鮮。況且他們也只是暫時的 remote,之後又要重返辦公室,和一份正式的遠程工作有所差異。簽合同之後,我腦海瞬間想起了「數字遊民」四個字,天呐,以前以爲是天方夜譚,現在我不會有機會了吧?瀏覽了幾個提供數字遊民簽證的國家,薪資要求有點高,完全達不到,失望而歸。想必數字遊民真的會很適合我,不婚,一直在同一地方會坐不住,倘若以後有理想的崗位,也許真會開拓這條道路,此處也算是一個願望了。

某個頻道每年都會接力梁漱溟先生的晚年追問,2023年,這個世界會好嗎?我投給的選項是「不確定」。就是很中庸的態度,不樂觀,也不悲觀。總之,可見的挑戰就懸在前路,是勢必需要接招的,躺不了,也未必能卷。隨意一點,順勢而行咯。

2 replies on “瘟疫過後:生活方式再定義”

虽然知道贵,但还是有被食物价格惊到
不过寒冷冬天的室外,知道羽绒衣裤的含金量了伐ಥ_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