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monial regime,夫妻財產制。婚前協議的歷史不長,但它作爲分割財產的法律基礎的歷史就長了,惟亦於地區不同而差異極大。默認情況,法院承認的是 Separate property systems,下面有數種分支。首先是 Separate Property,獨立財產,此種情況下所有的財產,無論是婚前的還是婚後的,都是單獨擁有的;Separate Property with Equitable Distribution,公平分配的獨立財產,在這種制度下,當婚姻期間獲得的大量財產為配偶一方所有時(例如,所有婚姻財產的所有權僅在丈夫名下),法院將在配偶死亡或婚姻解體時對較富裕的一方的財產進行公平分配。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寡婦和離婚者及其未成年子女因較富裕配偶的死亡或離婚而陷入貧困;南非的 Accrual System 和加拿大的 Deferred Community Property,婚姻財產在婚姻期間是單獨擁有的,但在婚後(離婚、配偶死亡),淨資產作為共同使用的財產被集中在一起並進行分割;美國的 Tenancy by the Entirety,在這種制度下,配偶被視為一個人,各自對標的財產擁有平等的所有權。在美國的一些州,TBE 僅限於不動產(例如,夫妻以整體租賃者的身份取得家庭住房的所有權),而其他州則使其既適用於不動產也適用於個人物件(例如,夫妻也可以以整體租賃者的身份取得家庭汽車的所有權)。除了默認的 Separate property systems 之外,還有 Community property systems 等形式,可自行查找深度閲讀,此處不纍述。
FindLaw 網站上列舉了 Cohabitation Agreement 應該包含的一些基本内容[3],也適用於婚前協議:Property accumulated during the relationship (關係期間積累的財產)、Property acquired by gift or inheritance (通過贈予或繼承獲得的財產)、Property from before the relationship (關係前的財產)、Expenses (開支)、Separation or death (關係破裂或死亡)、Dispute resolution (糾紛解決)。
交友軟體英文叫 dating app,元老級的就是 Tinder,探探之流無非是 Tinder 的模仿者,畢竟創新之舉哪能出現在中國互聯網。Tinder 的模式極其直接,照片挂出來,選擇喜歡與不喜歡,互按喜歡就匹配上。以前室友說圖一樂讓我下過一次,就是看看妹子,高P也好假圖也好,養眼就行,反正也沒為什麽其他目的。持「圖一樂」這種想法的人也滿多的,一些用戶 bio 就寫明了這句話——來看看帥哥/美女。包括曾經問一朋友他玩 Soul 的經歷,他的回答就是找樂子,開始第一句話就問:「你爲什麽這麽閒要玩這個?」一如叔叔不約的那些迷因圖,這類對話統統被我視爲尬聊,我不會去做,大概是我不太閒吧,整天都在無意義的瞎忙活。
Dating app 在 Play 商店的 Top grossing apps 榜單中的比例多到嚇人,我才意識到其實港澳對交友軟體的接受度要高得多,之前聽聞海外的接受度更高,40%新認識的人都是來源於 dating app,數據來源無處查證,象徵性地勾勒一下這個事實。況且前段時間一直安慰我的朋友也一直慫恿我說不如試試交友軟體,半推半就之下又重新下載了 Soul 和 Tinder。
大家都住在家屬院,也是極具共鳴的回憶。網上常説高中同學往往最後才能成爲人生中最好的朋友,説來我最好的朋友卻都是小學同學。因爲他們從小都認識,住哪棟樓哪一層都瞭如指掌,每年過年回家時很有很大機會碰面,乃至於這個小社會裏父母都互相認識,常常還會餐桌上提一嘴他們家怎麽樣了,想淡忘都不容易。不過隨著大廠的衰落,大家紛紛都搬走了,我家大概也是那個時候遷往了主城區,説起來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大躍進和光速擴張,我也是參與者之一。現在再回那個廠區小城,除了過年以外,幾乎只剩下退休的老年人,一片蕭條之景。所以我在《Into The Tokyo》那篇文章提到的共鳴點,也正是這個:一塊地區由於大國企的衰落而變得十分蕭條,是充斥於全國各地的時代洪流。
前幾年有關404厰的消息浮現水面,真的就是 404 not found 的404,那是一個核工業相關的廠區,所以一度處於保密狀態。當時我在知乎上看到關於404的討論,巨大的興趣油然而生,借用這篇《我在404長大》做一個擴展閲讀。有機會真的很想去那個地方走一走,其實從照片中看來,那兒普通得不能太普通,一模一樣的共產小平樓,並無任何新鮮感。不過我想著踏上那些小路,腦中對於冷戰時期的認知,以及世界局勢幾十年來的走馬燈都會一瞬閃過的樣子,便覺滿足。景觀是最不重要的一環,要的就是那種神秘感,近年來紛紛湧入北韓的外國遊客大概也是這種想法吧,我不認爲那個地方有什麽壯麗山河或者別致的城市設計,有一種奇妙的感受足矣。
Minecraft Earth 的可惜之處在於,這個IP實在是太值錢太有名了,龐大的玩家基數,讓圈内人曾經對他予以厚望。雖然剛才講的全是LBS遊戲的窘境,但也不乏有超級成功的例子——Niantic 的 Pokémon GO。甚至可以稱之爲家喻戶曉的程度,外行人未必知道你那L啥B啥S啥的是什麽玩意兒,但只要你説出 Pokémon GO,他們就會恍然大悟地點點頭,「原來如此噢」。我在安利 Ingress 時常常也得補上一句,就是 Pokémon GO 一家公司的作品啦,希冀能以此提高一下安利的成功率。Pokémon GO 的成功在很多人眼裏是得益於這個超級IP,曾經聽人一針見血地評價過,只要有 Pokémon 在,再爛的產品成績也不會差到哪去,當然事實如此。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的 Pokémon GO 的營收成績約8.32億美元,甚至是發行以來最賺錢的一年,真的令人瞠目結舌。
這背後的原因確實很多,宣傳力度不夠是肯定的,即使 Minecraft 和 Pokémon 這兩個IP能拼一拼,Minecraft Earth 和 Pokémon GO 則是兩碼事了,Minecraft 玩家未必聽説微軟還搞了一個LBS遊戲叫 Minecraft Earth。誠然,知道 Pokémon 的也未必知道 Pokémon GO,但僅論廣告都不是一個層次, 我個人最喜歡的Pokémon GO 廣告來自日本市場,我這個人很實在,有我鳥,我就愛。但如果問我 Minecraft Earth 有什麽宣傳,我真的一頭霧水,要不是玩家社群討論過這個,我壓根就不會知道。
再者IP的歷史沉澱也是不同的,兩個IP在初期很大程度上都有子供向的特點,然而 Pokémon 沉澱了這麽多年,具有消費能力和自由行動的用戶基數是遠遠高於 Minecraft 的。我現在能想到還很狂熱的 Minecraft 玩家例子是我一表弟,看樣子他也玩不了 Minecraft Earth,他爸應該不會允許他出門亂逛……LBS遊戲高度依賴於可以自由行動,事實上這是一個很高的門檻,玩家少也完全可以理解。而去年LBS遊戲會蕭條的原因無非就是全世界各種宵禁、封城的政令,扼住了自由行動的脖子。
而盲信大廠,可能也是一個致命傷。微軟自己操刀,好似大公司經費充足,研發人員靠譜,就一定能搞好一個新領域,而犯了大忌。 寶可夢公司當年把 Pokémon GO 交給了矽谷一家嶄露頭角的小公司 Niantic 來開發,顯然看重的是術業有專攻這點,Niantic 也憑藉 Pokémon GO 成爲一隻不錯的獨角獸,可謂雙贏。
Niantic 近年來也拿到不少新IP,比如 Harry Potter,比如卡坦島,成績也都還不錯。要説業界LBS遊戲的領頭羊都有誰,其實只 Niantic 一家而已,根本不再有第二家。
要説LBS遊戲這塊蛋糕香不香,看看資本家的動作就清楚了。因爲測繪等法律因素的影響,中國大陸(絕大多數地區)是不能玩 Pokémon GO 或者 Harry Potter: Wizards Unite 的。於是騰訊立馬出手,發佈了一款和 Pokémon GO 真的很像的LBS遊戲《一起來捉妖》,從《一起來捉妖》的命運,不妨能對中國市場情況管中窺豹。
某種程度上,倘若需要細分,Ingress 和 Pokémon GO 也不能算作一類LBS遊戲。就如剛才所説的社交這板塊,有人愛社交,有人卻社恐。 Pokémon GO 淡化了社交屬性,其實還滿火爆的,我卻覺得有些無聊。至少就Ingress來講,對生活的熱愛,對世界的探索,永遠才是真諦。不管要如何增强現實,現實本身才是根基。Ingress 玩家的狂熱是其他電子遊戲玩家難以想象的,他們會在登上珠穆朗瑪峰的路途上,為天梯申po;他們會深夜驅車幾百公里,只爲揭掉一個蓋子;他們會於閲兵儀式期間在天安門城樓出log,讓你一愣玩家真是無處不在;一塊碎片在飛越半個地球之後被踢入球門時,終於讀懂了什麽叫天涯若比鄰。路人好奇詢問你們究竟在幹什麽而得到一個在玩遊戲的回復時,錯愕的表情就像在看一個瘋子。Spielberg 拍攝《頭號玩家》時還是太保守,來拍一拍 Ingress 玩家的故事,只覺得《頭號玩家》也不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