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BS (Location Based Service)遊戲,即基於真實地理位置的遊戲,在一場大瘟疫面前,突然顯得十分脆弱。我之前一直談及的 Ingress 便是其一,不過現在已經鴿了 Ingress 系列,過往零零散散有不少碎片信息,放一起整合一下也未必不可。
想談 LBS 的真正契機是前幾天微軟宣佈旗下的 Minecraft Earth 將於 2021 年 6 月 30 日正式停止運營,而這款遊戲不過上線了一年之餘。百業蕭條的這一年,電子遊戲界持續的繁榮讓其他業者垂涎不已,殊不知其中也有 LBS 遊戲這樣的天涯淪落人。這也恰恰彰顯了 LBS 遊戲的本質——它們與「傳統電子遊戲」有很大的區別。
「傳統電子遊戲」一詞出自我一個朋友嘴中,是那種成日追大作首發,也不乏挖掘冷門,還會往遊戲媒體投稿的硬核玩家。可我向他安利了好多次 Ingress 都無果,我猜這個宅男其實就是不想出門,當然他給我的檯面上的理由是:「我還是想玩玩傳統的電子遊戲」。
既然它們不傳統,真正「前衛」的地方就是,你得出門啊!坐享著全套室内服務,好幾個月能不出門的現代小年輕一聽,這還得了。所以 LBS 遊戲並沒有那麽受「慵懶的」年輕人的歡迎,即使是在瘟疫爆發之前,曇花一現的 LBS 作品也出現過不少,我記得的就有 Empower Labs 出品的 Delta T。瘟疫只是壓死 Minecraft Earth 的最後一根稻草罷了,絕非根本原因。
Minecraft Earth 的可惜之處在於,這個 IP 實在是太值錢太有名了,龐大的玩家基數,讓圈内人曾經對他予以厚望。雖然剛才講的全是 LBS 遊戲的窘境,但也不乏有超級成功的例子——Niantic 的 Pokémon GO。甚至可以稱之為家喻戶曉的程度,外行人未必知道你那 L 啥 B 啥 S 啥的是什麽玩意兒,但只要你説出 Pokémon GO,他們就會恍然大悟地點點頭,「原來如此噢」。我在安利 Ingress 時常常也得補上一句,就是 Pokémon GO 一家公司的作品啦,希冀能以此提高一下安利的成功率。Pokémon GO 的成功在很多人眼裡是得益於這個超級 IP,曾經聽人一針見血地評價過,只要有 Pokémon 在,再爛的產品成績也不會差到哪去,當然事實如此。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的 Pokémon GO 的營收成績約 8.32 億美元,甚至是發行以來最賺錢的一年,真的令人瞠目結舌。

那麽 Minecraft 又是怎樣一個 IP 呢?一個超越了俄羅斯方塊的傳奇,目前世界上全平臺銷量排行第一的電子遊戲,可想而知它擁有什麽規模的用戶基數。微軟親自操刀要拿自家 IP 搞一個 Minecraft Earth,也是再爛成績也不會差到哪去吧?於是乎到今天臉腫到不行。
這背後的原因確實很多,宣傳力度不夠是肯定的,即使 Minecraft 和 Pokémon 這兩個IP能拼一拼,Minecraft Earth 和 Pokémon GO 則是兩碼事了,Minecraft 玩家未必聽説微軟還搞了一個 LBS 遊戲叫 Minecraft Earth。誠然,知道 Pokémon 的也未必知道 Pokémon GO,但僅論廣告都不是一個層次, 我個人最喜歡的Pokémon GO 廣告來自日本市場,我這個人很實在,有我鳥,我就愛。但如果問我 Minecraft Earth 有什麽宣傳,我真的一頭霧水,要不是玩家社群討論過這個,我壓根就不會知道。
再者 IP 的歷史沉澱也是不同的,兩個 IP 在初期很大程度上都有子供向的特點,然而 Pokémon 沉澱了這麽多年,具有消費能力和自由行動的用戶基數是遠遠高於 Minecraft 的。我現在能想到還很狂熱的 Minecraft 玩家例子是我一表弟,看樣子他也玩不了 Minecraft Earth,他爸應該不會允許他出門亂逛……LBS 遊戲高度依賴於可以自由行動,事實上這是一個很高的門檻,玩家少也完全可以理解。而去年 LBS 遊戲會蕭條的原因無非就是全世界各種宵禁、封城的政令,扼住了自由行動的脖子。
而盲信大廠,可能也是一個致命傷。微軟自己操刀,好似大公司經費充足,研發人員靠譜,就一定能搞好一個新領域,而犯了大忌。 寶可夢公司當年把 Pokémon GO 交給了矽谷一家嶄露頭角的小公司 Niantic 來開發,顯然看重的是術業有專攻這點,Niantic 也憑藉 Pokémon GO 成為一隻不錯的獨角獸,可謂雙贏。
Niantic 近年來也拿到不少新 IP,比如 Harry Potter,比如卡坦島,成績也都還不錯。要説業界 LBS 遊戲的領頭羊都有誰,其實只 Niantic 一家而已,根本不再有第二家。
要説 LBS 遊戲這塊蛋糕香不香,看看資本家的動作就清楚了。因為測繪等法律因素的影響,中國大陸(絕大多數地區)是不能玩 Pokémon GO 或者 Harry Potter: Wizards Unite 的。於是騰訊立馬出手,發布了一款和 Pokémon GO 幾乎一模一樣的 LBS 遊戲《一起來捉妖》,從《一起來捉妖》的命運,不妨能對中國市場情況管中窺豹。
四個字形容,盛極一時。那些浮躁的年輕人,紛紛獵奇地湧入這個新環境,一時間盛況空前,隨後迅速沉寂。當然這會牽扯到的原因又很多,騰訊的運營是一方面,飛機(僞造定位)的泛濫又是另一方面。年輕人對新事物自然是有接納能力,但是能否長遠維持,則是一個多因素平衡的複雜議題了。
即使喪文化彌漫在年輕人社群中,御宅族也從來不是那麽正面的詞。《健身環大冒險》這種模式能成功,或多或少還是説明了玩家想要追求一種運動和娛樂能結合的方式。那麽真正鼓勵出門為何會如此難?我想出門周期長應該是一個重要原因。我沒能找到《健身環大冒險》的平均遊玩時長的數據,體感身邊玩家來看也不並會太長,跟正兒八經要去健身房的人完全無法比。所以 LBS 遊戲玩法的設計尤為重要,想要長期吸引玩家,應該不能太肝。講玩法,Niantic 仍然是領頭羊,LBS 遊戲來來去去都是那些眼熟的玩法,皆是模仿自 Niantic 的幾款作品。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瘟疫所導致的自由行動的限制是對 LBS 遊戲業界的一個巨大挑戰,甚至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因為 LBS 遊戲就是鼓勵出門,而僞造定位的行為會違反任何一款 LBS 遊戲的 ToS。這大概也是業界未曾想到的問題,之前誰也不能預測到瘟疫的出現,一開始我曾滿懷欣喜地報名了好幾場線下活動,也全部都泡了湯。為了拯救日活,運營也不得不出一些奇招,Ingress 就推出了一個 Drone 功能,允許玩家放出一個無人機飛到其他地方進行某些基本操作。剛推出的時候玩家戲稱是官方飛機,好似有些違背遊戲精神,不過久而久之也是樂在其中,也算得上一個拯救日活不錯的策略。
線下活動亦是 LBS 遊戲的核心特徵,我一直認為的就是社交比 LBS 遊戲本身有趣,至少我常玩的 Ingress 是這樣。這並非個例,好多已經 AFK 的玩家,也會突然在有活動的時候回歸,無非就是想和舊友聚一聚吃個飯。所以社群中經常調侃這就是一個約飯軟體,而非一款遊戲。不過因為要面對真人,一方面法律風險會變高,再者一些「社交恐懼症」會非常避諱這種場合,所以 LBS 真的門檻很高。其實抛開 LBS 遊戲,講講 LBS 在其他的應用,十有八九都是社交。比如騰訊位置服務中提供的解决方案,稍微看似實用一點就是物流和出行,而休閒相關的解決方案根本繞不開運動和社交。LBS 並不算最前沿的應用,積纍這麽多年,好似發展方向已經圈定在了這幾部分,革命性的創新還未出現。
LBS 遊戲往往會加上 AR 的噱頭,畢竟比起 LBS,AR 這個詞在媒體上被曝光的頻率要高得多。不過按照廣義的 AR 定義,只要擁有虛擬熒幕和現實物件的互動,都能算作 AR,那麽 LBS 完完全全是包含於 AR 的小類。
這方面的大幻想家,不得不提川原礫老師的《刀劍神域》了,其他地方在講 VR 遊戲構想時,時不時就會提兩嘴 SAO。事實上《刀劍神域》在劇場版《序列之爭》中,也有過 AR 遊戲的暢想,整個故事是在基於一款 AR 可穿戴式設備所組織的。抛去劇情中稍微有些天馬行空的元素,我記得有一幕場景是主角團前往一個公園參加公會戰之類的活動,這完完全全就是現在 LBS 遊戲玩家的真實寫照嘛,毫無區別。玩法不革新,LBS 遊戲的推廣仍然是寸步難行。以目前的市場環境,即使推出了劇中所構想的獨立 AR 設備,也只是白白讓門檻變得更高,不會有很好的結果。LBS 遊戲的初始門檻已經很高,降低門檻才是一個趨勢,這方面的考量我認為是川原礫老師不曾設想到的,畢竟他跟商人的頭腦不一樣,不用考慮營收,書中虛構那款遊戲有多火爆就是多火爆。
某種程度上,倘若需要細分,Ingress 和 Pokémon GO 也不能算作一類 LBS 遊戲。就如剛才所説的社交這板塊,有人愛社交,有人卻社恐。 Pokémon GO 淡化了社交屬性,其實還滿火爆的,我卻覺得有些無聊。至少就 Ingress 來講,對生活的熱愛,對世界的探索,永遠才是真諦。不管要如何增强現實,現實本身才是根基。Ingress 玩家的狂熱是其他電子遊戲玩家難以想象的,他們會在登上珠穆朗瑪峰的路途上,為天梯申po;他們會深夜驅車幾百公里,只為揭掉一個蓋子;他們會於閲兵儀式期間在天安門城樓出 log,讓你一愣玩家到底是何身分;一塊碎片在飛越半個地球之後被踢入球門時,終於讀懂了什麽叫天涯若比鄰。路人好奇詢問你們一群人究竟在幹什麽而得到正在玩遊戲的回復時,錯愕的表情就像在看一群瘋子。Spielberg 拍攝《頭號玩家》時還是太保守,來拍一拍 Ingress 玩家的故事,只覺得《頭號玩家》也不過如此。
届時你會遇到戰略家,凝視著地球的輪廓,告訴你倘若穿過那片冰原,將會是世界盡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