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All 一點人生經驗

A Struggling Gap Year

去年年底我沒有寫年終總結,因爲那時還有諸多事項未處理好,忙得不可開交。今終得閒,姑且記錄一下去年中到今年中的 Gap Year 年終總結。

Contents

我該 gap 嗎?… 1

排解時間焦慮… 2

緣何 gap. 3

gap 前的一些臆想… 4

工作的桎梏… 5

吹得 gap year 天花亂墜的網友,説了點什麽… 6

1.旅遊… 6

2.志願者… 7

3.打工度假… 7

那麽我究竟做了些什麽… 8

1.第二外語… 8

2.健身… 9

3.閲讀… 9

4.練字… 10

5.提升學術背景… 11

6.翻譯… 11

7.調酒… 11

關於感情… 13

申請、簽證相關事宜… 14

我該 gap 嗎?

這絕對是一個年年必有人會問的年經問題。親身經歷了 Gap Year 之後,如果你在中國的社會規則中行事,我會給你的回答是:「不該。」哪怕你説你將要移民,你 gap 一年就是爲了準備「潤」,此時此身,你還在中國還是中國籍,這套社會規則都會强加於你,35嵗危機是中國社會的規則給你的,所以你會時間焦慮,Gap Year 無論如何都收益極低。一個容錯率極低的社會就是如此令人失望,所以當初聽到一位澳門朋友攻讀第二個本科的故事之後,至今讓我欽佩她有何等的魄力。

我透徹地領悟,人家拿的不是豬肝紅護照,才有這樣做的資本,即使有一個鮮活的例子已經立在身旁了,但它并不可複製。當然,闊少官二代不用考慮這些問題,他們早早地就把一年行程安排好了,「不要」的建議也只説給和我一樣的普通人。你在迷惘中,還毫無規劃又毫無退路之時,才會問出「我該 gap 嗎?」這個問題,問出的那一瞬間答案其實就明晰了——不該。或者説,gap 的原因是能分爲主動和被動的,和我一樣的被動 gap 實乃無奈之舉,而主動 gap 的人,早早就做好了規劃,他們的建議并沒有多大參考價值。

排解時間焦慮

我講「不該」時,似乎傳遞了某種焦慮,但當你真的面臨 gap 時,也不必太慌張,核心要義即是——走好你自己的路。

中國人會排斥 gap 的原因,就是來源一種落後別人的心態,你有一年沒在既定路線上,就等於浪費了一年、落後了別人一年。

這一年最讓我排解焦慮的一句話是:「人生沒有什麽進度,進度最快的已經進棺材了。」尤其是去年十一月時,一位叔父真的突然意外離世,然後又陸續聽到有好幾個上輩人罹患癌症的消息,似乎我的生命確實走入一個新階段了,以至於很多上輩人已經開始謝幕了。我好好審視了一次「人生」這個終極哲學話題,活著就有希望?

當然上述是一種極其消極的態度去看待時間焦慮。一年的作用,也許沒有想象中那麽大。母親在這一年内也退休了,即使是她的同期同事們,工齡也出現了1-3年的差異,我不太清楚具體原因。這1-3年的工齡,的確會導致幾百塊一千來塊的退休工資不同的現實影響,不過也僅此而已。對於一個退休的人,當他回顧前半生的生活,少上一年班多上一年班有那麽重要嗎?其實真的微不足道。

人生沒有既定路程,每個人的現狀都是不同的,專注於自己的道路就好了。不談上一輩人的事,環顧同齡人,背景業已截然不同。前室友小F,延畢;初中同學小Z,高中時曾復讀一年;高中同學小G,國防科大,當兵一年;朋友小M,醫學生,五年本科。上述同期四人,背景不盡相同,卻都法律意義上到今年才本科畢業,能説他們落後了嗎?顯然不能,每個人身處不同的規則之中。假如這一年延畢了?連假設都不願意去假設,這種情況是真正一年内毫無作爲,還浪費一筆 Continuing Fees。假如當年去復讀了?亦是我不可能考慮的情況,當初高考的確滑鐵盧,但打死都不想去復讀。一是風險太大,復讀一年并不等於提分;二是絕對不想在中國高三虛度一年光陰,如果我是其他國家的學生,也許會欣然接受,國籍一定程度上真的是 gap 問題的原罪,所以此文完全不適合中國人以外的人讀。國防科大當兵很正常,他們每個學生都這樣,而且以後要進入軍隊系統,醫生人人都五年本科,以後都在醫院圈子混,這兩個例子都屬於完全有一套獨立體系的情況,所以他們不必擔心任何「落後」的問題。沒辦法,我不投共,也不想學醫,這都是自己的選擇,是自己的路。

目前爲止都是接受本科教育的一類人,格局再放大點,看看各種其他同齡人。小學同學小C,專科生,早一年就畢業了,又去學了一些培訓課程,進入職場;初中同學小Y,沒讀高中,前兩年還在中山打工時叫我過去玩,現況不明;初中同學小L,沒讀高中,曾經初三打架被另一所學校開除來了我們班,使得重讀初一的他比我們大三嵗,高三那年就聽説他結婚了,現在看見QQ頭像已經抱娃,估計現今在那座小縣城裡過著和我父輩一樣的幸福小日子吧;某台灣友軍,服强制兵役;香港手足,暴動罪成,數年都將身陷囹圄。

繼續陳列別人的人生,沒有任何意義,你能去評價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生的優劣嗎?沒人有這個資格。每個人至此都有天壤地別的差異了,可見人生絕無所謂的既定路程。不如養好身體,多活一年,那才是真正賺了一年, 只是要想通 gap year 也絕非虧了一年。再者,若你一帆風順,背景出衆,卷進大廠,996 幾年後猝死,值得嗎?時間焦慮從任何角度都是沒必要的。

緣何 gap

扯了這麽多,我爲何要 gap 呢?沒辦法,雅思成績不夠,21 Fall 加碩申請吃了全聚德,屬於自身能力有限的被動 gap,確實有些丟人。

一定要讀碩士嗎?當然不一定,同届生自然也有直接去參加工作的,至少拿著我一個無業游民眼中的高薪,好不快活。

一定要去加國嗎?當然不一定,我們這届所有申請加碩的人都吃全聚德了,不禁再次感嘆加國門檻真的世界一絕。只是他們後備方案去美國去英國的都有,獨留我一人死磕。

我死磕加國的目的很簡單,要留下來。所以一個人,一定要清楚自己想要什麽。

想要早點進入職場,不讀碩士也罷。近年來海内外碩士都擴招本身就是一個延緩就業的騙局,但還是架不住碩士數量井噴增長。身邊幾乎沒剩幾個不讀碩士的朋友,碩士多了確實也提高了進入企業的門檻,一種惡性循環的風氣在蔓延罷了。有實力搶到就業機會,不想搞學術,確實也沒必要去讀「研究生」,我姐交大本科畢業沒有深造,當時就在有衆多研究生競爭同一崗位的情況下仍然斬獲了某大廠 offer,在絕對的能力面前,學歷不值一提。

想要追求排名,當然還是澳洲香啊。有個背景一般(GPA不到3)的同學曾放話非美國不去,最後也拿到了一所 QS 700 多美校的 offer,最終還是發現新南威爾士更香,沒有兌現他的豪言。這種背景申加碩大概率也會吃全聚德,但在他的排名需求下,加碩這種門檻又高排名又低的項目,狗都不申,人家壓根就沒考慮過加拿大。貫徹了自己想要什麽,是一件好事。

我知道很多中國學生、中國家長,尤其看重排名。對於留在加拿大來説,排名真沒那麽重要,多大碩士和排名以外的碩士,加的分是一樣多。況且加拿大不是學歷社會,找工作更注重能力和經驗,也必非名校生就更好找工作。唯一能在教學上就體現出優勢的,大概只有 Co-op 了,本地人尤其鍾意帶 Co-op 的項目,有 Co-op 的 College 一向是熱門,當然實力足夠,申請帶 Co-op 的大學也是可以的。

加拿大排名普遍偏低,或者説,追求排名爲什麽要來加拿大?英澳門檻超低,有目共睹,我一向打趣的說,中介鼓吹什麽三本逆襲 Top 50 的案例,我不用點開都知道是澳洲。當然,他們也氣急敗壞地辯解,什麽嚴進寬出啦,拜托,澳洲小留們找人代課代作業代考人人皆知,有嚴出實力的人是你嗎?説實話,我確實對澳洲有一點點成見,我見過的留學回來一句英語都不會説的,全是澳洲小留,有些給了我極差的印象,讓我戾氣很重,爲此道歉。但我始終對靠自己能力學習的部分澳洲同學抱有敬意。你去打開 QS,看一眼大馬,再看一眼台灣,結論是大馬高等教育碾壓台灣。過於滑稽,大馬華人都是往台灣跑,沒見過反過來的,所謂用腳投票是也,一日排名上大馬繼續碾壓台灣,一日我是完全不信這個東西的。大學排名偏向於英語系國家,一些歐陸、日本名校排名不理想,也是共識。另外各個排名的算法都是公開的,根本談不上科學。它們不約而同用了一個「國際化」的指標,澳門某高校在國際化指標上直接拿了滿分(其實全是招的内地人),近幾年排名飛漲,我完全不懂此指標有什麽意義。這個東西本身誕生的時間并不長,不過20年,只是一門生意而已。

既然如此,排名真的一無是處嗎?當然不是。小留們要回國,上海有基於排名落戶的政策,英國最近也推出了 High Potential Individual Visa,吸引高潛力人才前往英國,依據的也是院校排名。所以,還是之前文章提到的老話,搞清楚你要的東西,你就是想回上海落戶,就是想拿英國 HPI Visa,那追求排名沒什麽問題。這是一門生意,故而有人消費,有人買單。

想要進體制,只爲夠着敲門磚的碩士要求,那隨便水一個也無妨。有個老哥就二戰考研,考上了某偏遠地區的二本碩士,他的目的就是有個碩士學位以便進體制。在我看來這就是完全知道自己想要什麽的人,堪稱吾輩楷模。

我已經説過,死磕加國,就是爲了留下而已。前幾年也許還有多個選擇,澳洲、NZ 都可以考慮,但它們近年紛紛都提高門檻,英語國家只剩加國一個窗口,故我一定要抓住它。否則,我也是有多條退路可走,比如去澳洲,但那於我而言毫無意義。爲了這個目標,gap 一年是我認爲值得的,所以我選擇了 gap。未來某日,當最終目標達成的話,自然證明此文一切都是對的。

gap 前的一些臆想

此段必須提一件事:中國的繼續教育、成人教育系統,完全等於零。這也算我抨擊中國不該 gap 的核心原因之一。

在本科畢業之前,我暢想過隨便學點什麽來度過這一年。澳門有一個「學士後」的教育層次,屬於介於學士和碩士之間的證書課程,大多一年,當時我就看中了它。我都已經對澳門管理學院的一項課程心動時,才發現很多學士後課程根本不招收内地生,澳大倒是有幾個可以招收内地生的學士後課程,一是太貴,二是不感興趣,無可奈何,收拾收拾行李,離開澳門。

中國人收入水平太低,是不該 gap 的另一核心原因,不然我可以去澳大的學士後課程修讀一年,甚至可以讀個英碩。我曾聽聞有人讀了三個英碩,典型的有錢人寫照,所以開頭我就寫明,有錢人你想怎麽玩就怎麽玩,不用考慮 gap year 造成的任何俗世顧忌。

悻悻而歸的我,對國内的繼續教育萌生了興趣,有沒有什麽在國内全職上一年課的方法?中國完全沒有對標學士後的課程,更沒有各種就課程描述而言看上去特別有意思的證書、文憑課程。中國的零容錯率社會,從繼續教育的體系就可以看出來端倪,繼續教育很多是爲了方便公民轉行而開設的,在中國,你就別想著轉行了。

中國的成人本科有自學考試、成人高考、網絡學歷教育、電大四種類型,看上去種類繁多,實際都沒什麽用處。最讓我覺得誇張的就是自考法學學位,2018年法考改革之後,非法學專業的學生不能再參加法考,我特意去核實自考法學學位是否有資格——答案是沒有!對於一個有意向轉法學的人來説,連參加法考的資格都沒有,這個法學學位有什麽用呢?看見了吧,中國的教育體系壓根沒打算讓你轉行。

2020年,中國重設了第二學士學位教育,似乎為想轉行的人帶來了一絲希望。但本質上,這也是為就業率下滑所施展的緩兵之計,一紙公文説得再好聽,也管不住一些企業已經白底黑字寫上了不要第二學士。「第一學歷」仍是中國的潛規則。況且第二學士學位需要兩年時間,并且只招收國内本科畢業生,這個想法也破滅了。

同理,也考慮過一些像是 Coursera 上的遠程學位,反正我不在乎是否能認證,只想獲得自我提升。但歸根結底放棄的原因都是太貴了,有錢那都不是事。值得一提,我竟然發現了美國一些機構提供免費學位課程,像是 University of the People,并且是要拿各種材料走正常申請流程的,修讀時間也要一到二年,後者成了我沒有嘗試它們的原因。算咯,回歸現實,別光想著學這學那了,打工吧。

工作的桎梏

工作與否,是我糾結最深的問題。老實説,基友真是坑了我一把。

他本來就是打工戰士,每逢假期都在打工,平日也有日常實習,於是他以很懂職場的身份對我説了這樣一番話:校招已經過了,正職不好找,況且你説一年後要去上學的話,沒人要你的,你只能瞞著這事,如果合同的不止一年可能還有違約風險。就算做了,以後下家背調,問你這一段經歷爲啥只有一年,也不太好聽。實習的話,確實好找一些,但你不是在校生了,法律意義上是不能實習的。

老實説,回頭看這段話,九成内容都沒毛病,事實如此。我便因爲聽信了這段話,直接提前打了退堂鼓,壓根沒考慮過找工作。後來我才知道,違約金根本不是事,能找到工作還是工作一年就靠譜,大多 gap 一年的同學都是這樣做的。對家境不寬裕的家庭來説,gap year 的唯一選擇只有打工,能掙點錢怎樣都是好的,不然像我完全是啃老,連我媽都知道了讀碩本質是新型啃老。

不過名義上,我還是在做事,總不能真的虛度光陰吧。我托一個本地某 985 的朋友,聯繫上了他的導師,擔任科研助理一職。只是教授自己名下的,不是大學正式招聘那種,説白了,沒錢。當時想的還是有助於申請那一套,在這畢竟有項目有論文有推薦信,也算收益嘛。畢竟中國人都把什麽付費實習、付費科研項目、付費推薦信搞成產業鏈了,我這兒正大光明。

私下名下受限也滿多的,衆所周知瘟疫期間中國大學幾乎都封校了,不能像以往隨意進出。教授本說徵得了系裡同意,爲我錄入系統,後來可能是懶得處理我一個外人的事,只讓我用他的校卡進出。再後來疫情嚴重,我又無法進入校園,只得 remote 做項目。最終做了幾個月不了了之,僅僅為簡歷加了幾行不知道有沒有用的字,不算是特別成功的經驗。

紈絝子弟總不能一直當下去吧,於是開始考慮有沒有 part time 工作可以做,高中時我的理想職業就是網吧網管,圓夢一把也挺不錯,我還滿想試試做點兼職工作的。只是前幾個月一直在用脫產學雅思當作怠惰的理由,雅思沒出分,心裡總是懸吊吊的,有一種會兩頭不討好的擔憂。可惜由奢入儉難,雅思出分以後,我依舊沒有去找份工做,一直在遊山玩水,屬實墮落。

Offer 收得有點晚,有了 Offer 之後,我嘗試去找實習,因爲某些公司承認拿 Offer 狀態學生的在校生身份,當然也有很多公司不承認,總之投簡歷試試吧。此時暑期實習已經太晚了,日常實習時間又太短,有家公司認爲我 Qualified 已經準備簽約時卻在確認我可實習時間之後就把我拒了。

實習碰壁之後,視野再次轉回 part time,靈機一動,乾脆教人英語好了,教育才是最賺錢的行業,我一直想進軍教育界。果不其然,廣告一打出,很多人來咨詢,有位學生家長自己開了 300/2h 的價格,我都不曾預想到會如此高,有些震撼。要知道澳門家教市場行情都沒這麽高,況且學簽做還非法。一個内卷社會,家長太捨得為孩子教育花錢了,教育永遠是投資風口,哪怕中國政策不穩定。要知道這幾乎是 30 CAD 的時薪,去加拿大打普通雜工都沒辦法拿這麽多。在瞭解了加拿大薪資水平之後,我甚至還動搖了一下子,比想象中低得多。不如美國是板上釘釘的事,甚至不如我曾經待過一個暑假的澳洲,真的略有些失望。但我看完一篇寫移居加拿大工資減半的香港夫婦的故事之後,重拾了初心,畢竟也不是爲了高薪酬才移民的。國内實習生更不用説了,廉價勞動力,純粹爲了混個經驗,根本別想賺錢。算了,實習不做也罷,最後一段時間靠家教賺點生活費也不錯。

另外,一點小插曲,我還找了一份 Remote 雜活,不是騙人的那種,各類繁瑣的資格考核都搞了兩三個月。薪酬就十來塊每小時,和樓下奶茶店打點 part time 雜工水平相當。

現在想來,我還是為沒找一份全職工作而後悔,聽説在加拿大找工作非常看重經驗,二來有一年海外經驗,在移民打分表上雖然不是什麽嶄露頭角的殺手鐧,總歸是能加上些分。爲了彌補經驗不足的缺憾,我也開始刷 Leetcode 了,此前也發過幾篇做題筆記,一切都是爲了未來能順利找到工作而鋪墊。中國人的身份,就是得步步爲營,人生如下棋,沒有奢談自由 gap 的資本。

吹得 gap year 天花亂墜的網友,説了點什麽

再重申一次,我的態度是能不 gap 還是別 gap,但網上也有很多把 gap year 生活鼓吹得繽紛多彩的帖子,上面都寫了些什麽?背後有什麽問題呢?

1.旅遊

呃,我就是旅遊狂熱者,LBS 遊戲玩家,幾天不出門都心癢癢。但我只問一個問題,錢呢?如果家底足夠殷實,我也想旅遊一整年,完全不反對。

只簡簡單單抛出「旅遊」二字,沒有一丁點現實意義。

不過既然我是不出門會死星人,也免不了在這一年中瘋狂出行,一個契機就是各大航空公司紛紛為刺激消費所推出的「隨心飛」產品——產品有效期内,可以無限次乘坐該航司的航班,當然還有一些提前預約、不可積分等細枝末節的小規則。我一個無業遊民,沒有錢能自費實現隨心飛,正好有時間,而且沒有單位、社區會管我,隨心飛簡直就是爲我量身定制的啊。

綜合航線、有效期、價格幾個因素之後,我最後購買了某家航空公司的隨心飛。截至今天小用隨心飛飛了三十來次,加上隨心飛前自己還自費去了幾個地方,今年也算是走遍全國了,航旅縱橫的數據顯示今年超越了 99.98% 的用戶。

往期的頂尖隨心飛用戶都能薅到上百次,要是沒被父母指責天天出去太浪了,三四月份航班幾乎每趟都取消,以及後期瘋漲的燃油附加費讓我覺得不再划算,估計我也能做到吧。

旅遊,本身我不反駁,量力而行。絕大多數普通人,做不到專用 gap year 來旅遊,甚至對我這種隨心飛用戶已經深感不可思議了,我是幸運的。

2.志願者

志願者,本身也是好的。至少我人還在澳門時,也隸屬於某個社工團體,我是願意去做這件事的。

不過網上説的那些諸如國際義工的計劃,説白了就是另類一點的旅行團罷了,順帶一點社交性質。比如什麽斯里蘭卡的保護海龜項目,中學就有同學去過,不過是玩幾天而已。當然,這些項目確實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名字,「義工旅行」,正如我所説,旅行才是這些旅遊團的重點。何況網上都是舊文了,這兩年根本無法以參加義工活動爲由出境。

境内類似的活動,前任還給我發過幾個稱想去,其中一個印象中好像是長江源頭監測的項目,已經記不清細節。總之要到高原的某個監測站去住上兩三個月,前任也是看太多理想很豐滿的文章,說不想實習,對這種項目充滿神往。老實說,她只是想去玩罷了,長江源頭聽起來似乎是一個縹緲的仙境,最能騙小女生。在那樣一個物資匱乏的地方,真待上兩三個月,絕對會膩。我倒是許諾她父母同意的話我就跟著去,但她爸向來是天天查崗控制欲極强的類型,事實證明,普通父母不會輕易同意女兒去參加這類項目。

想玩和真的想當志願者,一定要區分開,後者比想象中枯燥得多。至於想玩的部分,與上一節旅遊,并無二致。

3.打工度假

打工度假,大餅畫的非常香,我都一度想要去嘗試一下。

這是旅游和 part time 的結合版,旅游的同時,也 cover 掉了開支,理論上確實可行。

但我試著四處查了一下,打工度假在國内不算特別成熟,一點都不好找。我也沒去過,不好多做太多評價。

有什麽發現嗎?

從此處,即可瞥見端倪了。義工旅行也好,打工度假也罷,都是海外發明的新奇事物,管中國人啥事?最早將相關内容帶入中文世界的人,估計只是在翻譯某篇 What should I do in gap year 的英文文章吧?引入 gap year 這個概念本身的同時,也把這些新鮮的玩物順手捎了進來。

這些都是發達國家,高容錯率的社會,有錢有閒的國民們,研究出的玩法,中國沒有滋生它的土壤,至今也沒有成熟的體系。也許現狀會在幾十年後改善吧,但我們已經錯過了,現在的你,最好別 gap。

那麽我究竟做了些什麽

其實前文已經為 gap year 在西方世界出現的原因抛磚引玉了,gap year 在西方語境中,就是利用如此大段的空閒時間,去做你想做的,以後可能不太容易做的任何事情。

那麽除了前文的備考、打工、旅行,我還做了些什麽事呢?

1.第二外語

首先是日語:

19年12月能力考出分日,許多當興趣自學的朋友紛紛出分,刺激到了我,原來天天刷「年年歲歲學日語,歲歲年年五十音」meme 的小丑竟是我自己,於是從那時起就確定未來要超越五十音水平。實際上也并沒有多系統地去學習,無非就是在 Duolingo 上每日打下卡而已,但包括 gap 的這一整年在内,竟然真的堅持了下來,到現在 Streak 已經有五百多天了。中途無可避免還是漏掉了幾天,有時是忘了,有時是過十二點了還在外面浪,五百多天的 Streak 是用補打卡的道具維持的,但漏掉的天數絕不超過十天。

那麽 Duolingo 到底有沒有用呢?作用必然還是有一丟丟的。畢竟是堅持五百多天的學習,不可能說完全沒用,只是 Duolingo 的知識密度比起系統學習天壤地別,五百多天下來只夠做 N4 的題。

7月能力考報名的時候,猶豫要不要試下 N3,那段時間想到可能要備考,準備了紅藍寶書,又單獨拿滬江詞場堅持背了一個多月單詞。奈何當時還沒收 offer,心懸吊吊的沒法分心,而且日專的朋友一直向我傳遞 N3 毫無用處這個觀念,最終還是沒報名。從功利的角度來説,我并沒有能夠客觀證明我當前日語水平的憑證,只能在此隨便説上兩句罷了。

其次是法語:

法語完全是出於一個極其功利的角度出發開始學的,因爲它也許能幫助我未來在移民池子中脫穎而出。有朋友下定決心要學,推波助瀾之下,我也開始了法語學習,不過也沒什麽特別的學習方案,只是刷刷 Duolingo 玩而已罷了。心底對法語為移民加分一事并沒有太大寄望,畢竟真正能加到分,法語至少要B2的程度,吊兒郎當地學習根本沒有可能達成。總歸是將學法語視爲一項安慰劑吧,況且本科時我曾修讀了一門法語I的課程,并非完全零基礎的背景。

2.健身

我是標準的體育廢人,從未考慮過有關「健身」二字的一丁點内容,凡是會出汗的行爲,一律避免。

不知道心血來潮抑或是覺得身體確實有些差了,我竟然決定向 Routine 中增加健身這一環,目標就是練腹肌吧。過程很簡單,下載了一款排名靠前的練腹肌的 Workout App,每天跟著做,爲此我還特地買了一張健身墊。根據 App 預設的初級、中級、高級模式,循序漸進,每一級都花一個月完成。就這樣三個月堅持了下來,然後發現一點效果都沒有!Literally 一點沒有,頓感十分沮喪,健身很難出效果誠不我欺,三個月算是有那麽長了,卻毫無效果,絲毫提供不了正反饋,健身計劃就此流產,後期沒再做過。

3.閲讀

趁擁有大段可支配的時間,這一年好好看了不少書,也算是彌補了前幾年幾乎沒怎麽看書的荒廢時光。作爲一名倉鼠囤積症患者,買書也喜歡喜加一,書架上 Kindle 裡過往都屯了不少書,然而一大半都沒看過。所以全年的閲讀計劃沒有去刻意買新書,首要任務是把曾經堆積的書消化掉。

其中有一部分輕小説這類的閒書,也有不少嚴肅作品,以下就是部分我有做筆記的書籍:

4.練字

本想以「書法」爲題,轉念一想練字就夠了。想練字其實也可以視爲為閲讀的衍生品,書架上本就有兩本字帖,以前用過的臨摹紙也還剩下厚厚一曡。自己并非完全沒有練字的經驗,目前的字跡呢至少可以稱得上「清晰」二字吧,但要配得上書法藝術的程度遠遠不夠,稍微比比爛,至少比九成同齡人和更年輕的人狗爬般的字好太多了。屢屢看到後者的字我都有一種無力感——尤其那些方塊字還是簡體字。

然而沒練多久,就步入了玩物喪志的圈套,開始琢磨起該買一隻哪個品牌哪個型號的鋼筆比較好。當時恰好打趣地跟朋友聊到,沒有什麽興趣愛好不花錢。我以爲寫字就是最經濟實惠的愛好了,粗略瞭解了鋼筆的價格之後,算了,我收回這句話……買了一隻百樂的入門筆,以供消遣。

練字老實説也沒堅持太久,也就兩個月左右,以記憶正體字字型爲主要目的。我從高中時就沒使用簡體字了,但是每當遇見筆尖落在紙面上的情景時,很多正體字寫不出來,氣氛非常尷尬,決心趁此機會解決問題。兩個月内將常用的將近一千個正體字來來回回寫了六七遍,現在提筆寫字,也基本可以保證不出差錯,這就是最大的成果。

後期買了顔體的典範《多寶塔碑》,想通過臨古帖提升美感,臨了兩三遍覺得并不太適合硬筆,選帖也得怪自己人云亦云了,此後練字一事也就逐漸荒廢。

5.提升學術背景

在鑽研移民政策之後萌生了讀 PhD 的想法,以前覺得讀博太花時間了而且前景也並不明朗,一直在猶豫。但自己確實是一個比較喜歡高校環境的人,有意向擔任高校教職,對工業界有那麽一點點排斥。PhD 也不是說讀就能讀,在有導師願意收你之後,你才有資格問自己到底要不要 PhD,否則你根本沒得選。所以我預計到時候聯絡一些教授試試,有教授表示感興趣再繼續考慮 PhD 的事,不然也只有進工業界一條路可走,沒有掙扎的餘地。瀏覽 PhD 申請要求的時候,恍然大悟「水碩」究竟是何意。授課碩那都是水碩啊,甭管是英澳兩個重災區,還是自詡門檻很高的加拿大;也甭管修讀年限,英國一年,澳洲一年半,加拿大兩年,都一樣,都只是 course-base。畢竟很多 PhD 明言不收 course-base 的碩士,只要 research-base。看看中文語境也不得不承認,不搞學術,哪好意思叫自己「研究生」?

無奈自己現在的學術背景太差了,估計申請 PhD 可能性不大,除了工作章節中提到了擔任 Research Assistant,也想了想其他方法來提升背景。其中一件就是聯絡了本科導師,在修改畢設的内容上完成了一篇論文,成功投稿了某中規中矩水平的國際會議。太水的期刊或者會議,像橙色軟體上就有一堆給版面費就能上的,反而對自己是弊大於利,投了不如不投。總之論文這件事完成了零的突破,算得上踏入學術界的敲門磚吧?

6.翻譯

與翻譯工作結有不解之緣的一年。

先是 TG 之前有過一次公開招募,我投了一個 Translator 的崗位,本以爲不會再有後文了,竟然在好幾個月後收到了通知,做了三次筆試。筆試後就真的石沉大海,不了了之。

今年四月份網海拾遺時,偶然遇見了一本書,是林語堂三個女兒所合著的,名爲 Dawn Over Chungking 。不知怎的,竟一股腦將全書翻譯了一遍。心路歷程可見這篇《翻譯嘗試暨譯者序》,便不在此處纍述。

翻譯完成之後,更是萌發了想要將其出版的念頭,還咨詢了某個出版社業者朋友,結論大概是不太現實。於是將其上架到了 Amazon,歡迎支持。

完成譯作之後,時不時就會想著去翻譯一些看到的自認有價值的文章,例如今年六四的時候,我就翻譯了一篇報導重慶當年示威情況的《來自重慶的示威聲浪》Voices from the Protest Movement, Chongqing, Sichuan)。

再多提一嘴吧,工作章節中提到的 Remote 工作,也試標了一個翻譯項目,暫時還沒後續。

7.調酒

調酒算得上是此中成果比較顯著的。

此前有一位學弟在宿舍調酒給我喝,讓我認識到了家庭調酒的可能性,於是買了一套相同的家庭調酒工具套裝,以及一套便利店調酒小樣。

直調基本沒什麽可講的,Shake 的話自己多搖幾次就好。最難的操作我覺得是 Stir,爲了達成標準手法練習了好幾天。

下面是已經嘗試過的部分酒譜:

這款 App 名叫 Mixel,是一個主營調酒内容的 YouTube 頻道 OOC 的推薦,兩者也都推薦給想要嘗試調酒的讀者,質量都挺不錯。

説在此段最後:

我拼命地陳列上面的條條框框,無非是想證明自己真的有做過點什麽,本質仍是一種焦慮的體現。焦慮可以被排解,但無法被根除,所以再回到文初我給的那個建議,不想輕易去嘗試 gap。

關於感情

感情方面,終於不用像往年一樣簡單許個願就跳過了。這一年感情并非零,有可以記下的内容,只是滿負面的。

這一年,我經歷了一段極其失敗的關係。

我想若隱若現中那不適的感覺,大概是自己竟然將寧缺毋濫這麽基本的原則給丟掉了,并且仍然不懂得何爲及時止損。類似一種精神潔癖的後置,每每想到,無一不頭皮發麻。

《與女利主義的共處》一文中,我已經提到過一些她的經典語錄了。我視此人為感情騙子,也就是說,我的心態和一個受騙者的心態,并無二致。同理,此番心態也打消了我和平看待這段關係的所有可能性,我的煩言碎語,從不是什麽放沒放下的陳腔濫調,而是爲了「維權」的執念。

我也因為這段關係完全 PTSD 了,所謂創傷後應激障礙。數年内我都不想再進入下一段關係,如今我完全不知道一段關係究竟能爲我帶來什麽,我對親密關係沒有任何實質性的需求,本就不婚主義我的,現在大概上升到恐婚,甚至是恐女的。這不是 PTSD 是什麽呢?

你能找到一個教科書式的渣女樣本。談過無數任,沒什麽空窗期;視男人為提款機;私下和其他追她的男人出去看電影或有其他越界行爲,她覺得沒問題就是沒問題,問就是你管太多,限制當代女性自由;包括但不限於 body shaming 在内的各種 PUA 行爲……一旦與她的利益相關,就不再是當代女性了,彩禮陋習馬上搬上臺面。長期忍受 PUA,很難不留下陰影吧,我已經是極力秉持理性在去分析到底發生過哪些事情了。況且你以爲她條件很好嗎?此人幾乎沒有能力高過我的方面,某些方面甚至我只能稱之爲常識匱乏,用一個新潮的詞來描述,典型的普信女。

這段關係一開始的閃光點,是我以爲她是個反賊,結果沒想到支得如此澈底,大翻船。許多支性,都是刻在骨子裡的思想鋼印,不是喊一句「光復香港」就可根除的。而我竟然還以此作爲擇偶標準,除了腦子進水,不知道還能作何解釋。端傳媒之前有一期廣場,討論的話題很有意思——不同政見的人能做情侶嗎?我的回答是,可以,除了小粉紅。小粉紅是常識匱乏的一批人,壓根不懂何爲「不同」政見,只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二元觀。我曾就對一位香港朋友聊起過,我跟她也叫政見不同,我算大中華膠,她可能偏本土派,但是我們交流甚歡。能夠溝通是一切的前提,政見相同與否只是一個小前提罷了。所以,我以後決定改變觀念,不再完全以反賊作爲社交前提,尤其是我意外發現一位以前鮮有接觸的目前身居加拿大的學姐在 FB 上轉了一則陳秋實的 post,恍然大悟,「沉默的大多數」也許是真的存在的。嵗靜是可以嘗試接觸的,也許還有機會啓蒙他們,完全避開小粉紅就好,這樣一來,社交圈子其實大了很多。

再講個完全相反的例子,一個朋友,她優秀到無可挑剔,高中信競大佬,我高中時 nginx 配不對是找她幫忙的;Top 2 醫學生;業餘愛好畫畫,畫得比好多科班生強;三個月就能過日語 N2;甚至在遊戲品味極佳的同時也能打得很好,我推黑魂3全靠她帶,這是很好的例子,優秀的人真的可以做到方方面面都優秀,打破玩物喪志的濫調。老實説,我一直視其為理想型。然而,她偏粉紅,許多年前我倆還對線過,基於這個原因,我就澈底放棄了對她的想法。大概也正是有她這麽一個標杆,我此前才會定下一定要找反賊當對象的信條,即使其他方方面面都完全是理想型,終究只是充分條件,而非必要條件。

爲何男人圍著普信女轉?而鮮有人去追後者呢?屬實是一個奇怪的現象。男人平均水準太差罷,看見優秀的女孩子只得望而卻步。

現在想想,過於 naive,似乎每次在感情方面無論經歷了什麽,最終結論總是這次又 naive 了。因此,我已完完全全審美疲勞。PTSD 加上審美疲勞,我極長一段時間都不會再踏入親密關係。我太難理解快餐愛情消費者追求的究竟是什麽?好在,我看起來並不缺那些東西,那就索性直接不消費了。

關於感情,大概就這些吧,沉重的教訓,倒也不妨使自己更靠近真理。

申請、簽證相關事宜

本文至此,分享生活爲主,已有萬字,亦完成年終總結之目的。限於篇幅,上述二者就暫時不談了。它們都是尤其重要的部分,也許還會寫很長,況且簽證的 timeline 目前還不能算澈底明朗,之後有機會,完全可以開一篇新文再詳細分享。

新文:《22 Fall 加碩申請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