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All 一點人生經驗

學渣的雅思經驗

用 TOEFL 的 MyBest Scores 標準圓一下我的菜成績吧,真希望 IELTS 也能跟進這個制度,雖然跟進了也還是不夠:

L: 6.5 R: 8.0 W: 6.5 S: 5.5

本人實質上是處於「過了,但是沒完全過」的狀態,總分已到 6.5,但是仍被卡在口語 5.5。一直覺得該成績太菜沒寫經驗,不過今天還是決定分享一點小心得,以後若有什麽進步也可以更新。申請要求 7 乃至 7.5 的大佬以及同是卡口語的天涯淪落人可以直接關掉本文了。

不過我向想達標其他三項的讀者保證本文一定乾貨滿滿,老實說我以前看網上經驗文時覺得千篇一律,扯來扯去都是那幾句話,而我會提到了很多跟網上的經驗文完全不一樣的點。

另外,本文完全是應試觀點,助你們快速達標,對真實英語水平的提高也許沒啥用,會比較激進,那麽廢話不多説開講:

一. 詞彙量

  • 請積極背雅思詞彙,對症下藥。各大 APP 都可以,我用的扇貝,只是出於情懷,不過扇貝每個詞有用戶做的筆記有時候滿有價值的。
  • 不要想著多學一點肯定沒壞處去背像是 GRE 的詞書,性價比太低。背單詞是一個邊際效用遞減的動作,詞彙量越大,新學一個單詞的效用越低。雅思會考的詞是非常集中的,不會超綱,來來去去真的就是雅思詞書那些詞,這一點你們倒可以感謝 BC 這種大機構出的題還是挺嚴謹的。本人其實一向對詞彙量很自信(用好幾個軟體測都是10000+),玩遊戲都是設置的英文,中古詞都學會不少,但這些東西在考場上都是沒用的!雅思再卷二十年也不可能會誇張到要考中古詞,請一定只背雅思詞書。
  • 所以詞彙量大概 6000~8000 左右就夠了,不要給自己太大心理壓力,擺正心態也很重要。
  • 背的時候注意總結同義詞,同義替換是很多老師都會提到的一個關鍵概念,我做過這麽多題之後發現確實如此,但是請一定自己總結!不要去拿著什麽劉洪波總結的考點詞就開始背,自己總結自己總結,會比他的全面很多而且印象更深的。

. 聽力

我聽力是最弱的,高考聽力我都會錯一半以上,高中聽力對我來説都夠嗆。第一次考雅思我的聽力才 5 分,四項最低,6.5 雖然不高,但從 5 分一路走來,還是成就滿滿。

  • 刷題。雅思聽力詞彙範圍極少,我估計只有 2000~3000 左右。做多題之後就會發現來來去去都那些詞,甚至像 P1 這種簡單的,猜都猜得出會填什麽,有一篇劍雅我就在播放前就已經猜出來三個空的正確答案。
  • 刷語料庫。理由同上,但是一定不要先刷語料庫!我建議做個兩本書左右再來刷,語料庫就基本涵蓋了聽力答案可能的範圍,但如果你是先刷了語料庫再去做題,無疑等於先聽了答案,那當然再做題會覺得有效了,但可能在考場上翻車。一定先做幾套題再刷。
  • 語料庫網上爭議很大,我個人認為是有用的,尤其是像我一樣基礎只能 5 分的烤鴨,對聽力非常頭大,絕對有用。原理很簡單,等同於背所有可能的答案,這是很有效的短期應試技巧,可能你換一個英語考試就沒用了,也提升不了真實的聽力水平,但它針對雅思就是很準。
  • 另外,多刷幾遍語料庫甚至能形成條件反射,口音、連讀、吞音等多方面都能涵蓋到,一些曾經聼不出來的詞在訓練之後也能迅速反應出來。我 P4 就是這樣提高的,以前我只能填對一兩個 P4,頭都大了,後來七八個是沒問題的,甚至我覺得 P4 比 P1 還簡單。P4 聽到啥就填啥,根本不用動腦子。
  • P1 和 P4 上述已説,屬於同一類,聽到啥就是啥,屬於最容易的兩項,如果覺得 P4 並不容易就訓練語料庫。不過稍稍注意一下單複數,不那麽容易聼出來,單複數很多時候可以根據文本判斷。
  • P2 雖然要選擇,但比較容易,全文的意思較容易聽懂。技巧而言,一般來説,有明顯的轉折詞,but 這種,直接選符合後半部分意思的答案。有兩個選項在很短時間内並列出現,一般兩個都不是正確答案。至於碰到地圖題更簡單,我几乎都是全對,認真觀察地圖,注意一些地圖題的常用詞(像 bend 指轉角),整體難度不大。
  • P3 難度稍高,技巧同上。刷題多了還是比較有語感,語境一般都是兩個大學生在討論他們學習上的東西,聼多了至少會很安心。另外用一句網課老師的話安撫一下大家,P3 全錯不影響拿6,P3 錯一半不影響拿 6.5,P3 實在起不來的話,咱們田忌賽馬。

三. 閲讀

閲讀 8 倒是算的上稍微有點談資的一項,然而我並無太多經驗可授。

  • 同義替換自行總結。跟詞彙量那一大點相同,閲讀考點説白了就是同義替換,有時看見原文和題幹是一組近義詞,直接就能敲定答案。至於為什麽一定要自行總結,則是網上總結的都不全面靠譜,比如我上次考場的真題有一篇用到了 enigma 的替換,我背過這詞很確定地就選對了答案,但類似考點詞的總結都不會有這麽冷門的實例,他們强調的僅僅是高頻,遠遠不夠。
  • 做題順序:先做填空,再做選擇。填空題容易很多,讀原文找答案就好,選擇除了 P1 往往要考察總結能力,先做往往會浪費時間。
  • 時間分配。其實我本人是沒有這個問題的,幾乎沒有做不完的情況,因為我日常就有閲讀英語的習慣。所以我也不知道如何針對該問題給好的建議,無他,唯手熟爾。但這種日常積纍可以融入到每個生活小細節,比如把電子產品設為英文,我是已經這樣很多年了,而我讓有閲讀速度慢問題的朋友這樣做,竟然一天都堅持不下來,還挺能説明問題的。
  • 判斷題 NG 與否。這個單獨拎出來説一下,也算是常見問題。我的見解就是千萬不要過度解讀,我有時也會在心中去做一些簡單推理,結果把 NG 的答案推成 F。千萬不要去推理,哪怕是你認為很淺層一步邏輯就能推過去的結論,沒提到就是沒提到。
  • 再一些小細節就是題幹讀仔細一點了,有時候真會因為誤解題幹而失分,這完全是實力以外的丟分點。

四. 寫作

中國學生卡寫作和口語,所幸我寫作沒被卡。

  • 標新立異,給出你的獨特觀點。雅思作文真的是一個考察邏輯的部分,而不是要你辭藻多麽華麗,盡可能去討論一些少見的、深層次的觀點,沒有任何忌諱!很多中國老師、經驗文會讓你避談政治,太中國特色了,畢竟他們只敢說這一句話,既然你到我這兒來了,我會告訴你大膽談政治,這也正是有深度和有新意的體現。我首考作文其實也只有 5.5,到了第二次遇到的大作文題目是討論世界統一一門語言好不好,我持反對觀點,並且以中國政府暴力推普導致很多方言和文化丟失的現象作為論據其一(這確實也是我的真實觀點,碰見一個熟悉的題目有運氣成分所在),直接提到了6.5分,沒有使用什麽辭藻。
  • 同理,除了邏輯也講究結構。一般來説四段即可,開頭表明態度,二三段論點+論據,尾端簡單的總結,其實所有類型都是如此,要討論兩方面的題型二三段就是分別每個方面的論點+論據,本質相同,不用分的那麽細。
  • 當然辭藻也是可以背下幾個常見的,畢竟別太小學生。簡單地像是 important 換成 crucial,短語依然,in my view 換成 from my perspective,這樣子就已經算是升級辭藻了,千萬別用太過於生僻花哨的!反倒會有負面作用。
  • 小作文也不可輕視,提防稀有題型。我考圖表時成績都還挺好的,輕易上 6,但遇到有一次地圖和一次流程,意外地只拿了 5.5,大作文部分的輸出我仍然認為是穩定的,必是小作文出了問題。我提醒一下多花點時間稍稍準備一下小作文的稀有題型,看看範文,不然運氣不好也會翻車。
  • 時間分配,順著寫就好,小作文看圖寫話 20 min 加上大作文 40 min 足矣,我基本沒有寫不完的情況,當然我是機考平日也熟悉鍵盤,這一點更多細節可以看看第六大段「其他」。

五. 口語

無甚可講……不過一些失敗例子對你們也許也是可貴的財富。

  • P3 答非所問了是會涼涼的,不要聼信網上說什麽「看的只是語言能力,口語評分標準都沒有 task response」,我反正因此考過一次5分……
  • 一定要展開多説,細節很重要。
  • 考官個人因素差距很大,真得賭些運氣上去。

六. 其他

  • 關於機考:我從來沒考過紙筆,都是機考。機考真的很香,大城市的話幾乎天天有考次,不用擔心搶不到考位;三天就下成績,快上不知多少倍;作文優勢尤其明顯,回頭修改起來真的太爽了。只是聽到有人抱怨打字速度慢我就很奇怪了,再重溫一下兒時遊戲金山打字?電腦不是天天在用嗎我確實沒有這個困擾。
  • 關於復議:不要輕易嘗試,打水漂的……我也是差 0.5 覺得天時地利,試了一次,成功捐款 1400。當然時間充裕也不在意錢的烤鴨可以隨意,畢竟還是有三成左右的成功率可以賭一下,我反正是那七成。
  • 關於轉其他考試:綜合自己的情況吧,雅思聽力真的是最簡單的,像我這種聽力差的就很頭大。我曾經也有想轉考試的念頭,試了試 PTE,有聼句子填詞的簡單題型,但挖的空都好難好難,我就遇到一個空是填 vampire,要是不玩遊戲都不會認識,是雅思不會出現的詞……PTE 要求的聽力詞彙量高很多,估計其他考試都比雅思高,雅思聽力範圍確實很窄。
  • 要是卡口語和作文的烤鴨可以試試轉戰其他考試,PTE 或者托福,倒不是說他們的作文題目多麽簡單,重點在於可以隨心套模板,因為是機器判卷。雅思人工判卷,模板必死這種情況確實也挺頭疼的。當然還有一點是看夢校認可與否,托福問題基本不大,但 PTE 乃至於 Duolingo,能用來申請的學校還是少了太多。

祝您上岸!

Categories
All 一點人生經驗 杂文

瑣碎澳門回憶

拿到老哥寄給我的畢業證書時,四年本科生涯算上完完全全畫上句號了,澳門這座城市,也不知下次再去會是何時。

陰差陽錯——早期談及赴澳讀書的理由時,用過這個成語無數次。不盡人意——則是近一兩年規劃升學願景時,夾雜著自己無能的埋怨。

不夠我的埋怨常常是這樣描述的:來澳門不後悔,但有點後悔選這所學校。

比起就讀一所地理位置很一般的國内雙非或是末流 211,選擇澳門這個平臺,我從中獲得的資源多了太多。

一是眼界的開拓:家境並不富裕的我,在決定來澳門之前也和家人商討了許久,哪怕澳門學費已經比其他國家低很多,畢竟也高出國内錄取的院校太多,更不計高昂的生活成本。從未踏出過國門的我,以前從未想過大學期間能在香港街頭同港人抗爭,能在臺中搭著友軍的機車飆下大肚山,能只抽一個短短的週末飛趟胡志明參加活動,能獨自一人買張 JR PASS 就走半個日本,能在墨爾本讀一個充實快樂的暑校……一部分得益於學校補貼,作為澳門的公立學校根本不差經費,以墨爾本之行來講,倘若要自費去一趟交給學校的那點活動費可能還不夠往返交通;一部分得益於這邊得天獨厚的市場條件,催生出了不少廉航,像是 UO,這種航司的定位完全就是為了讓香港人能週末出去走走。所以我雖然出去很多次,其實並沒有花太多錢,機票錢甚至比回趟家還便宜。以前高中班主任聊到當時他有朋友週末都要出趟國,想暗示是一種奢靡的行為,在座的同學也都是或驚訝或羡慕的反應,沒想到一畢業我就自己過上了這種生活。其實歸根結底,是消費習慣和觀念的不同而已,並沒有奢靡到哪去,港澳人要出門都得過一次關,去很多地方免簽也跟去國内城市沒啥區別,加之地理距離上其實並沒有很遠,你要説目的地是國内但是飛烏魯木齊,其實還遠多了。這些因素決定了國内市場就根本催生不了 UO 這種航司;一部分還要歸於政策吧,我主要想指的是公共假期。出行得太多,朋友好似都覺得我很閒,可以天天出去玩。其實,真的挺閒……獨特社會背景使得澳門假期真的超多,簡單來説就是不管中西統統放假,聖誕節算我們最重要的一個節假日之一,國内當然享受不到,甚至還各種打壓。但有趣的是,春節中秋什麽的我們也放假,真正國外留學的朋友就開始饞了,你們假期是真的多。當然,政策因素還可以指另外一些平臺上的優勢,像是之前國内停辦台灣通行證的旅遊簽注,但那東西台灣根本不 care 的,你懂的。只要在澳門辦到入台證,我直接就護照入台灣,根本不受政策影響,不過國内理論上是不允許這種行為,國務院好像還稱這種行為叫非法繞道台灣來著,引人發笑。

這些經歷,是完完全全地改變了我的。老生常談,還是反送中這事吧,其實每當對比現在的我和剛入學時候的我時,都能發現巨大的差別。14年,雖然我在撐雨傘,其實那時候就一小破高中生,什麽都不懂,大概是所謂憤青。當真正融入了環境,去感受了他們的遭遇,去目睹了真實的情況,去厘清了事件的脈絡之後,整個價值觀和理解水平已而截然不同。這些改變,真真切切地轉變了我的思考模式,促使著我改變了很多習慣,影響著我對未來道路的決策。眼界這種東西,真的很重要,想起多年前知乎上看過的一個回答,是在比較人大附中的學生和小鎮做題家的背景差距。人大附中的學生小時候就被父母帶著周遊列國了——看,我們現在是在關島上空。理科小鎮做題家,可能關島在哪都不知道。人大附中的學生的成績很可能卷不過小鎮做題家,但往往會在未來走得更好。資源很重要,眼界很重要。常言道: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正是描述的這樣的情景。

二是高配的資源:其實原因是重合的,如此富有政府下的一個公立學校,根本不缺錢。第一點也涉及很多資源,看似有點重合,不過這裡我想强調的是一些硬件上的資源。最近還刷到一個極為諷刺的問題:中國既然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為什麽這麽多大學還裝不起空調?其實還不乏名校。去女友學校玩的時候,就被沒有空調的教室熱得不行,要知道我們冷氣都是像電費不要錢般地開,上課往往還得披一件小外套,因為太冷。而我四年沒做過清潔,因為宿舍是配有保潔人員的,宿費貴點實則都花在了刀刃上,況且現在想來也沒有太貴,很多國内新宿舍打著豪華的旗號,配置一般般,比我們貴多了。這其實只能挖掘出我的懶惰,難怪以前譴責資本主義要用諸如頹廢的詞,躺平族還想多頹廢頹廢。再者,學術上的支持,最近幫 CQU 煉丹,自己的顯存不夠,想找教授借台設備,教授一臉懵逼地回覆:「我的學生也是用自己的筆記本啊。」大概是第一次聽到有人這麽要求吧……然而我們在校的時候,有需求的設備都是可以問導師要的,好幾個畢設也是煉丹的同學,就向導師借了顯卡,我只能説國内大學的經費真的不足,這可還是本市唯一 985 啊……

而我有點後悔的原因,則集中在學術問題上。一是被同行灌輸的排名焦慮,身邊這些留學生準留學生,真的都是盯著排名在看,頗具中國特色。然而我們學校根本無排名可言,最讓他們接受不了的是,四年前一所在本地口碑差過我們學校的私立大學,這幾年通過砸大錢排名飆升,一對比就更來氣了,加大了這種排名焦慮。我們學校太小,發展不起來學術規模,明明這麽有錢,刷刷排名完全是可行的。

二是學術水平真的不咋地………我的導師真的超佛系,根本不管事,雖然也滿幸運畢設最後成績還可以。聽到我要 gap 的消息之後,導師也親切地説了一句可以繼續跟著我們做科研,刷刷簡歷,然後從此杳無音訊……我自己去找了 CQU 的活來幹,都靠譜多了。可以說,我們學校幾乎沒什麽學術可言,畢竟科研人員都寥寥數幾,手頭沒什麽大項目。

三是保守的領導層,不得不説領導層真的是很中國風格的。譬如有學弟向學院申請機器人的器材,得到領導的回覆是「你能為學校帶來什麽?」,這句話真的是在國内耳朵都聽出繭來了,沒想到在澳門還能聽到。我跟的導師是項目經理,經費都從他手上過,我很清楚購置設備的經費是肯定有的,上面我也多次强調學校其實富得流油。但他們仍然不肯去購置一些目前學院缺口課題相關的新設備,想必也跟缺乏做機器人課題相關的教授有關,從沒想過要將課題完全交給一個學生去做。另外學院的運動會,有人提議加入電競項目被領導層拒絕,也是象徵他們保守的一個重要標志,跟中國簡直一脈相承。這件事如果發生在中國確實不意外,然而隔壁某校都已經開設電競專業並招生電競體育特長了,則高下立判,被超越也是意料之中。

四是生源很一般。這一點就不怕得罪人了誠實説了,學生群體有一個特徵非常明顯,就是各地較好高中的吊車尾學生比較多。我自己也算這一類吧,其實高中挺厲害的,然而我是倒數的人,只怪沒有認真學習。這類生源還滿多的,我觀察到好多都是。生源差,導致氛圍就很一般了,玩樂是玩得真逍遙,學習真的很費力,圖書館整個四年都沒去過幾次,還不如高中時候的學習態度。當然我們學校也不乏學霸,但此處著重寫實一種普遍的狀態。一些學術平臺也因此沒有,雖然我不確定師生之間的因果,該放在二還是三。像我們 CS 專業,沒有 OJ 平臺,擺明了就沒人會去搞算法競賽之類的東西嘛,可是 OJ 是我們高中信競都有的東西……當然這極大可能是教育觀念不同,説到這裡,今年建模美賽中國報名兩萬多隊的新聞還歷歷在目。

此處澄清一下,以上是針對我們 CS 專業,要是能讀點葡語相關的專業,含金量還是不錯。其實專業,各有千秋吧,應該去看更多他們畢業生的看法。

不過自己能力太差,也怨不得人。我曾經一度認為我校的課程很水,後來漸漸發現是跟得上國内和世界的主流水平的,甚至有超過的部分,當和大佬聊天時很多領域的東西都是學過的,根本不會超綱。菜只能怪自己沒好好學,應付完考試就行。這也導致了另一個饒有趣味的問題,有些學生雖然拿著很高的 GPA,實戰一點不會,當然這似乎是普世的現象,不是我們獨有。所以我校其實課程質量上也沒那麽不濟,關鍵還是得看學生本人的能力。

我校更像是那種以教育為主的高等院校,在國外滿常見的,但是又開始反中國人的常識了,理念上的衝突無處不在。

我們學校是澳門人的學校,這是我上半年聽到的很眼前一亮的觀點,出自本地人之口。幾所能招收内地生的大學中,其他幾所基本都已經被内地人佔滿,唯獨我們本地生的比例還很高。包括第一學府澳大近年來的風向,完全是在向内地靠攏,缺乏澳門的獨特性,甚至連校區都已經建在橫琴島上了。我有很多以前沒考慮過留學的同學,就選擇來澳大讀個研,似有種過把留學癮的態度。雨傘的時候,全澳也唯獨我們學校布滿了黃絲帶,所以就學生政治光譜而言,我們是最黃的學校,固然也歸功於沒那麽多内地生。這也就是那位 local 講出「我們學校是澳門人的學校」這句話的原因,深有觸動。

之前我説,四年青春總值得埋怨幾下,如今埋怨完了,我仍是感激著這四年的種種經歷,可惜不知道何時才能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