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All 杂文

為何我不喜歡維基社群

毫無疑問,維基百科是一個偉大的網站。每每使用其他產品彈出捐贈窗口時,想都沒想就會下意識地按下Remind me later,不過即使是這樣「吝嗇」的我,在使用它這麽多年的此刻,也決定捐贈一筆意思金,因爲它真的很偉大。

維基百科很偉大,但維基社群卻并非如想象中那般美好。

維基百科是開放向所有人的,「人人可編輯」一貫是維基百科宣傳自己的主要標語之一。衆所周知撰寫維基百科并沒有什麽利益,只是一群默默奉獻的人在背後維繫著這個龐大的公益網站,他們稱自己叫維基人,組成了名爲維基社群的小圈子。既然是人人可以編輯,我要抱怨的是維基社群中進來了一些魚龍混雜的人嗎?恰恰相反,維基社群的成員可能太「精英」了。

不得不説默默耕耘的維基人們也是很偉大的,我沒有任何否定這群無私者的意思,相反我還要對他們説聲辛苦了。畢竟不是人人都願意付出時間精力來做這一件事,官方似乎提供過很漂亮的維基人數字,但那些只提供過一兩條貢獻的維基人在維基歷史都只是一閃而過。再者中文維基的特殊性,世界上約摸也就四五千萬能正常瀏覽中文維基的中文用戶,所以真正加入維基社群的人並不多,這真的是一個很小的圈子。之前我爲了熟悉維基百科編輯的語法,編輯自己的用戶頁以供消遣,并且還對堆砌用戶框產生了謎之興趣,當時的文章都還可以翻到。添加了一些地域性的維基人標簽之後沒過多久,便有人找上門來邀請我加入維基社群,他們其實也渴望著有新鮮血液注入。

我目前的身份也僅僅是一個「群員」罷了,因爲我很少參加他們的討論,更不説參加社群聚會這樣的活動,根本不算融入了這個社群。從那不經意翻閲聊天記錄的數眼中,我能感受到撰寫維基百科并不是一件容易上手的事,在這個社群中甚至還形成了師徒關係。可以注意到我一直再用「他們」來指代維基社群,也足以説明我是不存在什麽身份認同感的,故利益相關:我並不通曉維基社群的所有規矩,我僅以局外人的身份,來講述維基社群如何被我不喜歡。

後來某一天當我終於決定要新建一個詞條時,琢磨了許久詞條能不能通過的問題。因爲維基百科很嚴格,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收錄進去,并且有一套完整的收錄準則,不得不讓人感嘆著實規範。但實際上當你操作起來的時候,這套規範并沒有想象中那麽清晰,稍微冷門一點的東西,就要考慮「關注度」這項指標,但我們不可能去普查全世界有多少人瞭解我要寫的東西,只能自己把控。對於單槍匹馬的新人來説,不一定能準確把控,也沒有誰預先的告知,我也看到在討論頁面下很多新人對關注度這一點提出疑問,這并不是一個個別現象,新人寫好之後直接以關注度不夠這一點斃掉,簡直是可以想象到的勸退。

當我完成詞條並發表之後,問題便發生了——一位資深維基人聲稱我的詞條涉嫌抄襲,封鎖了頁面。嫌麻煩的我確實從其他地方複製粘貼了不少,想到維基百科的規定很嚴格,沒通過也沒什麽好辯駁的,立馬著手修改。不知道是我不會用還是什麽原因,頁面給出的提示是頁面封鎖,草稿給予保留,在谷歌的預覽頁面也還看得見部分文字,但我找了很久實在沒找到草稿在哪,所以第二版等同於是用自己的話寫了一遍。(它給出了一個草稿頁面的鏈接但進去是空的,我寫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又去別的一個封鎖頁面驗證了一下的確如此,還望諸君答疑) 不過意外的是,第二版被另一位維基人以「仍存在侵權情況,符合快速刪除條件」執行了快速刪除,這下便是真的連草稿都不剩了,義務巡站的維基人動作如此迅速,也確實辛苦啊。當一點都不剩的時候,肯定是會存在一定打擊感的,并且會質疑有人濫權。我寫的是某部國漫的詞條,第二版除了劇情梗概部分都是原創表述,而劇情梗概我是從官網複製下來的,還考慮到可能有被認定為侵權的風險,在那一處附上了官方簡介的鏈接作爲引用來源。這是我一直覺得疑惑的一點,如果官方給出的簡介不能用的話,也拿自己的話替代,不是徒增錯誤解讀或者夾帶私貨的風險嗎?維基百科在解釋著作權時,和關注度一樣,也是嚴謹的長篇大論,CC-BY-SA-3.0協議,檔次一下就提了上來。其實這些問題在其中都有解答,足以説明維基百科的嚴謹和專業,我的這個問題就和「我想轉載的內容都是常識啊!」一條較爲相似,不過按其説法我的確不算合規,也沒有辦法了。在我深入探究著作權這個問題的時候才發現,甚至有文字原作者也出現了侵權問題的案例,聽起來讓人覺得認真到可怕。突然想到國情不同四個字,也許是在體制内的這麽多年有些東西真的刻入靈魂了,實屬不幸。最後的最後,我堅信自己已經被勸退了,所以并沒有第三版的出現。

其實沒寫第三版的除了上面有點小小打擊感這個原因以外,更重要的還是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這件事了,尤其是我這種還會擔憂會不會做無用功的新人,更會畏懼去邁出第一步。倘若從老人視角來看的話,也並非沒有案例,之前有位社群老人在退圈時就提到:到他的年齡,真有這麽一段空餘的時間,首先會想到的是提升自己而不是去寫維基百科。

嚴格到不人性化,是一種什麽樣的感覺呢,是和新聞中那位「我可以不批准你喪假」的老師一樣的。我開頭曾説維基社群沒有魚龍混雜,反而是太過於精英,精英到偏執的那種。并且本來也深知維基百科并不能代表最專業的學術的我,反而在這種偏執的追求專業感的反差中感受到了一絲不悅的情緒。一位知乎用戶Snorri稱他們為「理性偏執狂」,和我看法相近,這群 「理性偏執狂」取代了「理想主義者」之後,對新人寬容度減小,新手覺得不自由難以溝通。我似乎便是這新人中的一員,并且在這種環境下慘遭勸退 。這些看來,師徒關係也不是不可理解,甚至應該說太重要了。(題外話,在這個地方,知乎協議下回答著作權由本人所有,在他沒説禁止轉載以及我沒有商用並署名的情形下,這沒有任何侵權問題,也即是通常的CC BY-NC-ND 4.0國際,著作權問題不再多説,并不是本文主旨。)

此處開始是臨時插入的東西。大概爲了「抱團取暖」,我剛才試圖搜索了一下是否有和我同樣看法的人,然後才有了上面的知乎引用。並無詫異,我好多提到的東西都在這個問題中有所體現,其中不妨有擔當過編輯和巡站的人,例如因關注度不足被大量刪除,又如那位編輯曾刪除過頁面的某位新人用戶再沒有出現過的常態。除此之外似乎有一個重要點的被我忽略掉了,好多人把矛盾指向了中文維基社群。誠然我也沒接觸過其他語言的維基社群,開頭也簡略提及過中文圈的狀態,但還是忽略了這一點,有一種想把題目換成「爲何我不喜歡中文維基社群」的念頭。

值得一提的是,嚴謹的維基百科自己也提供了「對維基百科的批評」這一詞條,我們僅關注有關編輯的部分就好,這一部分才和維基社群相關。 其中有提到,方舟子在新語絲評價中文維基百科時稱:「幸而我平時只用維基百科的英文版,並無使用其中文版的必要和打算。維基百科的聲譽是靠其英文版打出來的。兩種版本的撰寫者、編者的素質差異擺在那裡。英文版的內容都顯得相當專業,而中文版的內容僅從『方舟子』這個條目就可以看出其草率和偏頗了。」 專業性已解釋過不討論也并不構成不喜歡社群的原因,反而會被那些在中文圈中不斷追求卓越的人所激勵,這句話最驚醒我的一點是「維基百科的聲譽是靠其英文版打出來的」,那麽是否說,我曾經對中文維基社群有過先入爲主的看法。此刻我非常不確定,想必是有了。

假使今天中文維基社群來場徹頭徹尾的改革,我想我也過了活躍於維基社群的年齡了。倒也不必假使,中文維基社群亦有不少誠心想將其建設好的有志青年,不可一棒子打死,我也衷心祝願它能朝著更好的地方發展。也正如我捐贈維基來表明我支持維基百科的立場,我也會繼續在閲讀過程有緣做一下修正筆誤更新近況之類的小貢獻,但社群這一脚水,我是不會再淌進去了。

Categories
All 杂文

《快説,我願意》是央視晚會的一次極大進步

昨天是元宵佳節,元夜想必自是花市燈如晝的一片和諧之景,然而在這個資訊時代,網路上卻出現了一些不太和諧的聲音。元夜之際,央視元宵晚會中的一部名爲《快説,我願意》的小品迅速冲上了微博話題熱搜榜第一,甚至很快就通過其他渠道傳到了我這個不用微博不看晚會的人耳中。隨後吃瓜群衆們做出的對該小品的評價很快就分成了今年最好的小品到完全一部垃圾的兩個極端。

同樣身爲吃瓜群衆的我,站隊一定會站高評價的那一方。

兩種評價中都有一類人是關注演員的,要麽是「娜姐好棒」「小鞠真可愛」,要麽就是「不喜歡謝娜」。我們可以忽略這種粉絲之間的撕逼評價,此次造成評價分爲兩極的還有一個核心衝突,整部小品是使用西南官話來演出的。作爲方言學習者的我,自然坐不住了,於是決定寫此文談談我的看法。

網上比較膚淺的一層的爭議還停留在能否聽懂上面。一邊是「我不是四川人,但我完全能聽懂」,然後開始遭到了「聽懂方言聽出優越感了?你聽懂了不代表大多數人聽得懂」的質疑;另一邊是「不是四川人,80%都沒聽懂」,隨即便是一波「四川話是官話,屬於北方方言,聽不懂就是你語言儲備不足的問題」的語言學科普,不過總是有人力爭四川地理上是南方,完全不顧語言學定義,頗有有理説不清之感。

不管四川話是否屬於北方方言,非四川話母語者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聽不懂的情況是可以理解的,并且肯定存在的。關鍵在於此時一個雙標問題出現了,前幾年大興東北方言的小品,捧紅了不少小品名家,從未有人提出異議,今次四川話爲何成了衆矢之的?但對方反駁聽懂方言沒有優越感時,倡導的便是一個方言應該處於平等地位的價值,然而又在同東北話對比的問題上雙標,著實邏輯矛盾,説來説去也就只有一個「東北話我聽得懂,四川話我聼不懂」的論點在這支撐,但也有南方人表示東北話他們聽不懂,最多就是一個彼此彼此的水平。真要說聽不懂,央視春晚還出現過粵語歌曲這種大多數人一個字聽不懂的表演項目,雖然和小品這種語言類節目有些差別,但本質無二。沒有感受到粵語歌詞之美的觀衆,只是在那覺得旋律好聽嗎?倘若如此,你在這個小品中欣賞一下可愛小鞠的顔值,看看王迅專業演員的演技即可,沒有任何區別,所以請停止雙標行爲。

再深入到小品演繹的過程來講,個別字聽不懂真的會影響整個節目的體驗嗎,或者說聽懂全部真的是感悟藝術作品的必要因素嗎?這麽説來難怪浮躁的現代人會越來越疏遠戲劇,身爲西南官話母語者的我第一次看現場川劇的時候,竟然大部分沒聽懂,不斷問我母親剛才說了句什麽,之後我在網上看川劇時仍然要看字幕版,但多次的沒聼懂從未有影響到我對這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啓蒙。回到小品這兒來,這只是一個闔家歡樂的晚上,大家放鬆笑一笑的喜劇作品,不是在做聽力題,不要求全部聽懂更不要求像我這樣去研究如何給標準西南官話出拼寫方案,再輔以表演者們豐富的肢體動作,根本不影響對劇情的把控。聽懂與否的確是膚淺的一層討論,不妨有很多北方人做出沒聽太懂但是很不錯的評價,甚至讓人懷疑除了黑粉外究竟是哪些人在給出差評。補充一點,有人可能在聽不懂這個前提上延申出來了「尬」這一點,然而在我看來是非常自然的,出場幾人雖然不全是演員但表演水平還是非常扎實,并且幾處四川話押韻處理非常好,笑點也很豐富完全沒有尿點,最後由搞笑轉折為一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局亦是很有功底的。

深入一點,有人説既然這個小品以四川話來表演,就應該體現更多的四川文化,但除了有個火鍋店和根本不是變臉的變臉之外,跟四川文化一點關係都沒有。這其實也有一點雙標的成分在其中,我有東北朋友就曾給我抱怨過:往年的東北小品和一些作品把東北完全塑造成了一個大鄉下的形象,東北真的不僅僅是鄉村愛情故事!想來我也已經是體會過瀋陽繁華一面的人了,但真要説對東北的第一反應,還是黑土白雲的刻板印象。所以之前的東北小品也沒有輸出很多很傳統的東西,甚至二人轉這種東北傳統藝術似乎也蒙上一層鄉下的面紗,好似就因此在很多人眼中比其他地方戲低了一等,還引發了一些東北年輕人的不滿,這個現象值得思考一番。再説與四川文化的聯係,火鍋可以不用多講了。首先川劇變臉已經有一定知名度了,提一提大家就知道是什麽東西并且和四川相聯係起來,而這個小品中只是體現一些喜劇元素,并且最後一次變鬼臉和王迅對比成爲了該環節的點睛之筆,很好的構造了一個笑點。還有一點可能是我過度解讀了,謝娜倒追這個行爲體現了平等的女權,和近來宣揚的川渝地區女性地位高這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再小一點的東西還有背景的網紅景點洪崖洞,所以其中的川渝文化我認識為是足夠豐富并且很自然的,若是强行在一個都市愛情的劇情了加一段真的川劇變臉,這才叫尷尬的植入。

冲上熱搜榜第一成爲話題已是既定事實,同樣地截至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央視春晚Youtube上單個作品的播放量已經到達了31K,為所有單個節目的播放量最高,超過了一眾流量明星的歌唱節目和往年都必有的相聲一類的北方藝術。作爲一部流量作品,這也是完完全全地成功了,并且一定程度上吸引了部分南方觀衆。春晚被詬病為北方人的舞臺已經很多年了,并且除此之外還出現了講廣普的基本都是黑心老闆的形象等情況,導致了一些廣東人頗爲不滿,甚至有人直接拿出數據表明越往南春晚收視率越低:

而這次將畫風一轉,表演了一部輸出四川文化的作品,何嘗不是央視晚會的一次極大進步?

Categories
All 杂文

「反韓憤青」重新審視了K-pop

我也許不算是一名典型的「反韓憤青」。

但我一定和網上那些不屑於韓劇,幾乎沒看過韓國電影,從來不聽韓語歌,常常發表諸如「中日友好靠韓國」言論,一提起韓國就露出鄙夷眼神的人,是一丘之貉。

我不玩電競游戲,對韓國比較出名的電競圈也是一無所知。甚至我在電子產品界也很討厭韓國產品,是屬於常把三喪挂在嘴邊的三星黑。

不過自打「我佛了」(我是真的佛了)以後,心態變得平靜了,也對這些無聊的紛爭失去了興趣,於是好多東西有了新的認知。就像以前我常諷刺無腦反日的所説一樣,這種人送他們兩張往返日本的機票,樂得屁顛屁顛就去旅游了。現在告訴我韓國有什麽活動,我是很樂意去的。

即使這麽説,現狀依舊是並沒受過韓國文化輸出的輻射的我,對韓國的認識是非常淺的。我在以前曾告訴過別人我最喜歡的韓國人是ESTi,小時候最喜歡的網游就是A社的Latale,ESTi是主要作曲人,他的作品至今還常常被我拿來回味。推特和ins上我唯一關注的韓國人是yurisa,畢竟美少女是不分國界的啊!偶爾會在油管聽一聽J.Fla的翻唱歌曲。以上大概就是我第一時刻能想到的稍微與K-pop有一點點關係的韓國人的全部印象。

説起來有好幾個星期Orikon上的第一位都是Twice,防彈少年團也經常出現在榜單上。不過一般我也就附和一下評論中的「抗韓失敗」,然後選擇性地略過這些歌。這幾天突然又重新對周子瑜產生了興趣, 畢竟美少女是不分國界的啊! 就想著去聽一聽Twice的歌,於是連續播放了二十幾個MV。另外是朋友推薦的(G)I-DLE和IU,各看了十來部MV。這就是進來幾天的主要瀏覽内容了,量肯定不夠,不過還是説説基本看法。因爲本來是pop,不會有很多嚴格的標準,所以我基本上會去拿他們同jpop或者cpop做個對比,而不是下主觀斷言。

常有人以韓國人長得都一樣這一點來黑韓國的整容,不過十幾部MV看下來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我真的臉盲了……看了十幾部還是分不清誰是誰,有點區別又説不出來,也許是有看得不夠多的原因,但對比之下,還是沒有像日團一樣有極高辨識度,飛鳥白石我都是第一遍看了就沒忘過,但在韓團缺乏這樣的辨識度。整容整成一樣肯定是無稽之談,不過個人認爲韓團妝容風格是趨於一致性的,這姑且是原因之一。 説到長相,由此衍生的一個很重要的點是,高顔值催生了大量的顔粉,有些低素質的顔粉的行爲恰恰是把kpop名聲搞壞或者是令我生厭的原因所在。而單單對這些狂熱顔粉,也沒辦法繼續過渡到下文,很帥,很帥,我承認,大家散了吧。

MV本身的拍攝質量不得不説非常好,電影級別的製作名不虛傳,也與韓國本身作爲一個新晉先進囯的消費市場水平吻合。不過敘事的MV似乎比較少,我瀏覽量有偏差,這只是大體感受。但好的MV理應配合一個好的故事并且切合音樂,否則有點花瓶之意,我見到的少有的幾步敘事MV還是符合我的標準,算得上優秀作品。

再者抛開敘事,談談主流的舞蹈内容。我以前認爲kpop的舞蹈充滿性暗示,是很不願意去看的。後來看有人把韓國mv中的舞蹈稱之爲性感舞蹈,我也使用這個比較中性的名詞。就功底來説動作是很有力的,團隊協調規整,沒得可黑。而所謂賣肉在近幾年中也有所改變,我沒去瞭解也自然美跟上時代,只能説明或多或少存在過。而性感舞蹈這詞的運用的目的,更像是爲了强調在氣質和舞臺效果等方面的體現,這從字面上就跟純屬搔首弄姿和以穿得少吸引眼球的做法劃開界限。而舞臺效果恰恰是kpop粉絲很看重的一點(聼朋友提到,補充於此),追演唱會的粉絲很大一部分就是爲了這個舞臺效果,很多時候韓舞的魅力能夠體現在一個細微動作上,這樣一來也可以解釋上一段MV的部分問題。

歌詞和日語歌也非常喜歡夾雜英文,那一瞬間覺得kpop是有再走jpop老路的意思,即使我的根據就這麽奇怪和跳躍。詞的内容的話,並不懂韓語,單看譯詞是比較直白簡單的,并且經常拼凑一些無意義的音節,以達成節奏感和連貫性。另外好多韓團都會去唱日語歌也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説起來曾經還有老哥教我哼過幾句東方神起的《 どうして君を好きになってしまったんだろう? 》。有深度的詞自然是有的,我也去簡單查閲了一下,但不可否認口水歌確實是一個較爲汎濫的現象。這可能是一個快餐文化的符號,我不針對快餐文化,但我對其的態度在很久以前談快餐游戲時就已經講過了。

曲都話不多說,一是才疏學淺不談論曲這一塊,二是kpop就是韓國流行歌曲之意,單單以kpop這麽一個個詞劃分出一個風格過於偏頗,并不客觀。之所以前面能劃分出來談,是因爲前面各種東西確實都和國家、民族的文化,乃至於政策、意識形態都有關係。但曲都是有優有劣,風格各異。kpop總體而言直觀聼感還是蠻不錯的,亦契合作爲pop的作曲模式,加上韓國本身經濟發展的硬事實,kpop現狀即是輸出的很成功。

至於男團,男團我還是欣賞不來……韓劇的幾個著名演員還是蠻標緻的,老一點像前文提到的東方神起這樣的也不錯。但現在的男團怎麽非得搞成花花綠綠的……花花綠綠也不是重點,視覺系最早就是日本搞出來的,比這個還過分很多,但搭配上的社會或者狂野的氣質倒是很匹配,但配合韓團這種較爲陰柔的風格就有很奇怪的觀感了……如果你要探究人類的審美是否有共性這個topic的話,相信二十篇此文的篇幅都不夠,但我就是欣賞不來……當然,僅僅是造型上,有關舞蹈和歌曲的方面與前文大同小異。

重新審視之後總而言之,K-pop有其自己的特色和受衆,也將繼續發展下去,不過終究還是不對我的胃口。

Categories
All 杂文

仗劍江湖夢已遠

想起數日前有朋友突然提起了《古劍三》,鑒於他是一個從未玩過相關題材的人,加之自己是個從小玩到大的仙劍玩家,先入爲主的把一些對古劍的成見帶了進來,於是并沒有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之後刷到幾個游戲UP紛紛推薦了古劍三,才發現此作口碑確實非常好,瞬間萌生了我要體驗這款游戲的想法。

那瞬間讓我重新湧現出的興趣,不僅是古劍三,更是那個仗劍江湖的夢。古劍三還沒來得及推,不過趁著這幾日才開學空閑時間較多,把Steam中本只用作收藏的仙劍四重新推了一遍。

初入標題頁面,伴隨著響起了駱集益先生的《回夢游仙》,直入靈魂的凄婉旋律,直接在那一瞬間令我冒出一身鷄皮疙瘩。 進入新的故事,動作生澀建模也算不上很佳的CG,一點一點地將我的記憶碎片拼凑起來,突然想起XXX是怎麽回事,倒是頗有自己在給自己劇透的奇妙感受。再至黃山青鸞峰上,奏起的是那首浮于凡世,休閑自在的《清平樂》。眺望雲海中諸峰的壯麗感,野人在小木屋中拿起望舒準備去捕獵野豬,石沉溪洞,洞悉塵世……每個熟悉的場景都從記憶之海被挖掘了出來。除了「情懷」以外,另外一個體驗上的直觀感受是畫面很老了,而在我童年記憶中這部作品是畫面很精美的,產生了那麽一刹那的反差感,隨後才意識到,2007年已經是十二年前了,仗劍江湖的夢真的很遠了……

百年之後,已成劍仙的紫英對來到人間的夢璃説完「無所謂好或不好,人生一場虛空大夢,韶華白首,不過轉瞬。惟有天道恆在,往復循環,不曾更改。」一席話後回到劍冢,夢璃轉身向小木屋,門外是「愛妻韓菱紗之墓」和那座引發無數討論的仙迷未解之謎的空墓,雙目失明的天河此時推開房門,鏡頭最終定格在了那幅秈米界的「世界名畫」。 劇情回憶便到此段落。

説起來我中學時代最早寫的一些雜文,内容便是考究仙劍文化的,想來無非是拼凑一些材料而得,如今尚且是三脚貓功夫,此處便不拿當年陋作貽笑大方。年輕的我,從仙三的渝州城,九龍坡大渡口,能看見家鄉的影子;仙四從黃山到淮南王,會讓我想起安徽的親人;又從每部中主角團取名的規則學習了不少,乃至於之後自己創作網絡小説娛樂時,效仿這種方式以花名「凌霄」命名主角……各式各樣的因素讓我對仙劍文化如此熱愛。在那個電子版游戲不那麽普及,父母更是視電子游戲為洪水猛獸的年代,我收到的一份游戲禮物是我姐姐送給我的仙五柔情版。由此種種可窺見仙劍對我的少年時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也遠高過其他同類作品,包括大宇雙劍的另一劍《軒轅劍》系列,和二者共享國產三劍美譽的《劍俠奇緣》以及本篇抛磚引玉的《古劍奇譚》。

不知何時起,游戲玩家界出現一種論調叫「國產來來去去都是武(仙)俠題材,無聊死了」,甚至還逐漸占據了主流位置。 雖然不得不承認一些國產作品確實不上心,但看到這種觀點時還是很氣憤,總想以「國外也來來去去就是中世紀劍與魔法的題材」懟回去,告訴他們這是根屬於製作人的問題,不根屬於題材本身,倘若哪家大廠能把東方元素做到如此地步,怕是會被捧到天上去。所以古劍三能成功,其實是爲我們爭了一口氣。

高中時在手機下了一個移植魔改版的仙一,抽空推自力更生購買的仙六(然而又口碑爆炸了),其實今日回顧仙四也只是一個偶然,卻花了大筆墨去渲染一種情懷,我們常被一些不懷好意的人諷刺為「情懷玩家」,那又怎樣呢?這江湖中的一山一水,一詞一賦,怎不是我的情懷? 可惜性能測試員們不能感受到,反而大張其詞,魯迅先生曾寫道「人的悲歡并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此處看來也是所言極是。

歸根結底我還是算新一輩的人了,情懷中的江湖一定要帶有御劍江湖這樣的仙氣,即是所謂仙俠題材。市面不妨有《俠客風雲傳》這樣更純粹的武俠題材,我始終認爲,不過元素怎樣去刪增,這終究是一個江湖,沒太多本質區別。(所以被人地圖炮的時候也是一起被噴) 講到這兩者,不由得想到當時香港的武俠輸出曾帶給了父輩人一個難忘的青春,正如仙俠作品于我。而兩個月前,締造這個江湖的祖師爺之一的金庸先生離去了,少一點仙氣的老江湖,似乎也在另一個時代背景中凋零,亦如我遠去的江湖夢。

仗劍江湖夢已遠,持卷紅塵路舊旋。

Categories
All 杂文

Alicization Revisiting

看完亞次圓對Alicization第一話的點評之後,不由得發自内心的說,這著實講出了我的心聲,最前面一段文字,就引述所有亞次圓講過的東西吧,假裝已經寫在這兒了吧,視頻中沒有任何一句話和我想説的相悖。

很久沒有關注圈内的事情,但之前還是有曾聽聞AlicizationTV化這件事,只是沒有跟蹤動態,也沒守著等待十月新番。前幾天也是突然看見舊友分享了第一話,才突然想起這件事。之後由於看完第一話後過於激動,就把Alicization的小說翻出來再看一遍,目前進度是Dividing。

猶想起初中的時候,那個真正「中二」的年代,十分沉迷于輕小説。我對入宅番這個定義一直很模糊,從小就看日本動畫長大,入宅番肯定沒人説哆啦A夢或是數碼寶貝,稍大一點跟著姐姐們看的一些東西也不能稱之爲入宅番,甚至還直接把諸多美漫國漫排除在外,確實很符合中國「宅」圈的氛圍。這樣一考量,最符合中國「宅」圈的入宅番,説成是刀劍神域也沒有大錯。

不過讓我回答入輕小説坑的是哪一本書,那將會準確無誤地回答——

是《刀劍神域》。

畢竟輕小説的定義要明朗許多。

繼續回想那個真正中二的年代,UW篇的的確確是我當年最喜歡的一部分,甚至超過了本篇,這個喜歡的源頭説起來不是藝術成就,而是簡簡單單的愛麗絲這個名字,于文中很重要,于我也很重要,只不過我的愛麗絲是Iris而不是Alice,真是一個有趣的烏龍。言歸正傳,那也是習慣在課本上亂塗亂畫的年代,總是會在一兩本作業冊的扉頁寫上「Alicization」,雖然意義不明,吃瓜的女同學還問我這是什麽意思。當時進入ALO、GGO劇情的時候,許多人發表觀點稱SAO中都沒有SAO了,真正的SAO已經完結。我也默默認同這個觀點,如今從稍微更有分析性的頭腦審視一遍,這幾部分在劇情設置上確實沒有很大亮點,會讓人覺得重複性有點大。但UW不一樣,她在當年就讓中二的我眼前一亮,雖然完全不可能基於劇作理論的層次去分析,但是我會由衷感嘆「真精彩」。

正如截圖中亞次圓的評價——

「《刀劍神域》集大成之篇章」

刀劍畢竟也是有著這本輕小説真厲害多少連冠的頭銜,記不清也懶得考證了,總之確實很厲害。從這本輕小説真厲害這個排行榜出發,刀劍讓我開始瞭解業界許多東西,開始掉入坑中。且不論内容到底怎麽樣,誠如UP所説,刀劍向來有極好極壞兩個對立的評價。而我對刀劍一直定義為圈内現象級般的作品,小説TV都是現象級的熱門,我在C94會場回憶我對Comic Market的瞭解過程,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Asuna一人撐起C86」的年代,真是各種各樣象徵「年代」的頭銜,賦予了刀劍這麽重要的地位,她可以去代表某個年代。

那個時候看的天聞角川的版本,當年的天聞角川以翻譯質量很爛名聲在外,當然近幾年好了很多。所以這次的溫習我選擇了臺灣角川的版本,且不論在當時的翻譯質量更勝一籌,在無法讀懂原著日文的前提下,換一個譯本也會帶來許多不同的驚喜。説起來情節已經忘掉了大半,并且當初實在連載中沒有讀完,自己當初到底讀到哪裏,實際上是沒有印象的。説是溫習,也是預習,愛麗絲的夢,我還未曾走到盡頭。

Alicization第一話的評價很高,但之後會不會出現什麽問題,我並不敢保證。吃瓜群衆到時候也許會笑談XXUP把刀劍奶死了,但對於我們這群人來講,能看到愛麗絲她們動起來了,已經是感動到想哭。不過我也不妄加預測,抛去情懷的東西,第一話的水平真的是很高很高。

在脫宅許久搞不懂年輕人在漫展搞什麽對新番毫無興趣只知道一個ingress而感嘆自己老了的今天,也是再拿著厚厚十幾本輕小説讓我看只覺得痛苦的忙碌而又浮躁的今天,Alicization能喚醒我年少時的感動,去喚醒我自身那顆年少熱血的心,這大概就是我去回憶她的意義所在。

Categories
All 杂文

同質化的最後壁壘

「準備夜刷這套任務,重慶為什麽……沒有共享單車!」

畢竟曾經總部在重慶的悟空單車是全國第一家倒閉的共享單車公司。

「這次聚餐去吃海底撈吧」

嗯?似乎是什麽網紅店,經常聼別人提起,可我以前從來沒吃過。以服務為賣點的店做的很周到是真,不過可能真的不太適合我的口味。加上略貴的價格,那次之後,再遇到海底撈的局我總會再三考慮。

説起來我爲什麽之前沒吃過?搞了半天原來重慶壓根沒有海底撈火鍋這家網紅店。

這是兩件發生在我身邊的兩件事情。

我曾以爲重慶是身陷加拉帕戈斯中央的孤島。

但後來我發現自己是在混淆概念,「加拉帕戈斯現象」是指產品不適應其他市場,一如日本現在的游戲界。重慶以火鍋著稱,但自己沒啥火鍋品牌走出去,只是不會做生意吧?網紅品牌進不來,難道是排外?

畢竟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共享單車的例子是因爲重慶獨特的地形造就的,壓根沒有自行車道,通常市民出行也不會選擇自行車這一方式。而火鍋就更好説了,海底撈對不上無辣不歡的重慶人的口味,在火鍋店遍地開花的重慶也沒有價格上的優勢,僅此而已。

上述問題真正的實質,是重慶在同質化時代的最後一道壁壘。

同質化時代,真的很悲哀。每次出行能帶給我的驚喜越來越少,也正如室友講的一樣,他説去了這麽多城市其實跟太原也差不多。我甚至好多時候會覺得失去了旅游的動力,反正都一樣,有什麽好觀光的呢。

出游只剩下打卡,再也深度體會不了什麽。當年在前往伊爾庫茨克的火車上,一位愛好旅游的天津地理老師對我説,有些地方趁早去,以後可能就變味了。

首先開頭的兩個例子,絕對是我的主觀想法。就口味問題來講,吃麻醬的人可能也會覺得我們吃香油很奇怪,這種生活習慣是底綫,受同質化的影響最小。所以我特地問了同學,有沒有哪些獨有的現象(不是特產這種層次的東西,説起來特產也哪都能買到,無非就是糾結一下正不正宗的問題,正宗的還不一定合你口味),類似共享單車和海底撈的例子,在你們城市的體現。但他沒有回答到很核心的例子,其實心頭倒是暗暗一喜,重慶估計真的有她獨特的地方吧。

曾幾何時,重慶突然變成了網紅城市。

什麽輕軌穿樓啦,什麽上了十層樓還是馬路啦,什麽長江索道啦……刷爆網路。其實來來去去無非就是這幾樣,但這幾樣,真的有特色。

再回顧稍舊以前的事情,上一篇文章提到的山城棒棒軍,「棒棒」也是一個特色職業,劇中還有一個在各大城市中行動的慣偷在重慶被逮捕的橋段來證明它的特色性。雖説該職業如今已經所剩無幾。

平原城市自然不可能出現上述的景觀或事物,不過平原更適合建城,主流城市都是平原城市,一座非主流的山城自然變成SSR了,誰不想長長見識。

山城是少見,由環境衍生出來的吃辣等習慣也是處於少數位置,我們不穿校服不講普通話,連金拱門這樣的全球快餐店(似乎鄉村基這個本土品牌才是最對重慶人胃口的,我的記憶這樣告訴我)會配上獨一無二的辣椒包,這樣的非主流因素融合在一起,似乎處處不同的網紅城市誕生了。

自我意識在膨脹,「與衆不同」是浮躁的現代人想爲自己貼上的標簽。這個問題攤開了講,那就更大了。我自然想發一條「與衆不同」的朋友圈給列表那些「土包子」們,展現自己閲歷豐富,不願意當「土包子」的人便評論到,我也曾去過這兒,旁邊有啥啥,很nice!

俗語便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一説,姑且不拿書作爲對比對象,但出行本是以增長閲歷爲目的的過程,前文已經提到。我並不反對將看到的東西分享出來的形式,如同給圍在壁爐的孩子們講故事的老水手一樣,分享自己的經歷的行爲古來有之。

也有人失望而歸,畢竟「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也是古來有之。

慶幸的是,重慶尚且有等同於「廬山煙雨浙江潮」的事物所在,能夠充當同質化時代的最後一道壁壘。可是有些地方呢?那些出行規劃時我給隊友提起,隊友卻冷冷回去一句有什麽意思的地方。你們的「意思」究竟指的什麽呢。

家中安裝一臺空調即可,不必再特意去修建可以使屋内冬暖夏涼的精美建築,其實不得不講這是科技的進步。文化亦總是在進步的,它可以是嶄新的文化,是貼滿二次元紙片人的秋葉原,那何嘗不是極其成功的文化特色呢?

如此迷戀商業化,就商業化出自己地區的「意思」。科技的進步是帶來便利,從來不是爲了抹殺特色,提前進入「共產主義」可不太好。

愿這是一個建墻的時代,而不是推墻的時代。

當然,此墻非彼墻。

Categories
All 杂文

Gaming’s Golden Age

昨天翻了翻暑假堆積在學校的IET雜誌,有篇文章叫「Gaming’s Golden Age」,文中評出的 TOP 10 有七個都是日廠的作品。作爲一個日廠粉絲,反觀如今日廠只得不斷地炒情懷冷飯的現狀下,確實也蠻心寒的。

畢竟我不是什麽正常游客,去一個地方所選擇游覽的地點經常會帶有很多自己的主觀因素。所以我在日本旅行的時候,特地去了幾家日廠朝聖。老任,(大概是非游戲部的)大法,手游大廠。秋葉原的 SEGA 不知算不算本社,照片沒有放上來。

從定義上來看,「Gaming’s Golden Age」似乎是一個專有名詞,特指 arcade video games。提到 arcade video games,立馬聯想到暑假才看完的一部紀錄片 Diggin In The Carts 製作的「Japanese Video Game Music Documentary」,不得不承認那的確是一個值得懷念的黃金時代,此片重在講述游戲音樂的發展史。觀看過程中,當水晶序曲奏響的那一刻,我的眼淚幾乎快奪眶而出。這大概就是藝術的魅力,聚文本、美術、音樂、程式的集大成之作,游戲是當之無愧的第九藝術。

題外話説得比較多,此刻我們不妨抛掉一些概念,來看看 2017 年 Steam 銷售游戲排行榜的 TOP 10——

TOP 10  Divinity: Original Sin II
TOP 9    Tom Clancy’s Rainbow Six: Siege
TOP 8    Tom Clancy’s Ghost Recon: Wildlands
TOP 7    Ark: Survival Evolved
TOP 6    The Witcher 3: Wild Hunt
TOP 5    H1Z1
TOP 4    Grand Theft Auto V
TOP 3    Counter-Strike: Global Offensive
TOP 2    DOTA2
TOP 1    PlayerUnknown’s Battlegrounds

沒有一家日廠。

當然用這個榜單來作爲分析的依據非常的片面,它僅僅是 Steam 一個平臺的銷售榜而已,裏面某些熱門大作都已經霸榜了好幾年,并且還忽略了日本龐大的主機用戶,去年 ZELDA、2B 小姐姐、P5 等日廠作品表現的非常優秀。那從這份榜單能得出什麽結論呢?是身陷「加拉巴哥化」漩渦的日本已經不能做出契合歐洲、北美、中國市場的游戲了嗎?無論是不是歐美大廠屠榜,單從日廠的衰落這一點,能窺見的是游戲黃金時代的謝幕。

或許的確是市場的變化吧,快餐化的潮流同樣波及到了游戲業,型月的 FGO 至今仍是一棵搖錢樹,SE 的各種精美手游的廣告海報就貼在新幹綫的改札口,難怪 SE 現在被調侃為手游大廠,手游界倒是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盛況。但這樣的手游,氪金是第一要義,藝術性缺失了很多,游戲性也沒高到哪裏去,不然也不會有網友在 LABO 發佈時感嘆「這種化兒時夢想為現實的奇蹟,才是任天堂一直在做的事情吧」。這樣的一個以手游為核心的快餐時代,遠遠稱不上黃金時代。

剛才舉例的日廠作品依然是優秀的,只是沒人買單罷了,不由得聯想到了上海美術厰衰敗的悲劇,如出一轍。遺憾的是縱觀實際情況,身邊的朋友肯定是玩槍車球的更多,日厰受衆越來越少。畢竟花上上百小時推完一部RPG,實在沒有二十分鐘和室友開完一把黑來得暢快。并非在貶低槍車球不好,真要貼標簽 RPG 也無非就是什麽中世紀魔法與劍,搶車球中一些擁有革命性創新的作品我看到之後也是非常震撼的,但就這麽一款射擊游戲,日本能做北美能做甚至中國也能做,總感覺缺少了一些文化上的靈魂,作爲網游的 OW 也是不斷地想在地圖和英雄上面添加更多的文化元素以打破這種困境——不會在聽到水晶序曲時潤濕眼淚,也不會在十年以後重溫一遍聖子再臨時,看見蒂法女神的一回眸,會露出初戀一樣的甜蜜笑容。FFXIV 亦是公認的目前世界第二的 MMORPG,在國内一直都不溫不火,這幾天體驗了一下國際服,氛圍感受實際上也一般。

如此看來,現今很多作品,真的配不上「第九藝術」的名號,這項藝術不被廣泛承認,是有深層次原因的。

除了市場快餐化以外,玩家的還有另外一項重大的轉變,是對競技的需求。所以槍車球盛行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電子競技」的發展。電子競技在中國的發展一直不是很樂觀,昨天在朋友圈看到的最多的兩件事,一是中國隊在亞運會電競項目中獲得了冠軍,二是央視買斷體育賽事的版權就是爲了不轉播電競項目。因爲我其實對 MOBA 和 FPS 類的游戲都不是很感興趣,真正接觸的可以和電競的概念有些挂鈎的,大概只有卡牌游戲和音游了。所以對於電競這個陌生話題,我不敢妄加評論什麽,如果未來在一直處於良好發展的基礎上,出現一個由競技為主體的新的黃金時代,當然是可以接受的,只可惜就如今電競業的現狀來説也還是遠遠不夠的。不過補充一點,電競發展不樂觀和許多人保守的態度有關,認爲游戲就是玩物喪志,這種想法固然是錯誤的。但某些學生打著諸如「追逐電競夢」這樣略帶一些戲謔語氣的旗號沉迷(電競項目的)游戲,的確是玩物喪志。畢竟就現實來看,各地高校電競排行比較厲害的反而都是名校,説出這種話的人,既沒有能力代表國家隊去拿下亞運冠軍,也沒能力考上名校。

開學遇見一些事并不太順利,大概就是想發一點牢騷。我姑且算一個潛在的從業者,希望未來向我展開臂彎的,是一個新的 Golden Age。

Categories
All 杂文

Into the Tokyo

今天準備日本簽證材料時,因爲自己特殊的學籍身份,不得不以自由職業去申請VISA,徒增了不少麻煩。
閑暇之餘回想起自己爲什麽如此憧憬日本之旅,抛開那些一直接受文化輸出所耳濡目染的影響,站在現實中的日本的角度上來講,不得不提陪我從高一走到大一的一位up主——路旁的葉修。
這是我除了姥爺之外第一位關注的正兒八經的up主,乃至於後來關注的一系列在日vlog博主甚至是一些自己的生活記錄拍攝嘗試,都是直接受他的影響。
其實我向來也是對事不對人,和一些把up主當作idol的粉絲來説,我並沒有那麽關注作者本人。相較於「粉絲」這個稱呼,我僅僅只能稱作是一個「觀衆」。當初只覺得他拍攝的生活記錄能夠吸引我,我能從視頻中得到諸多感觸,覺得他的作品優秀的話,會使用諸如投幣的方式來表示支持。自然聯想到他好像很久沒有更新時,我隨手點開他的主頁看一看,才發現早在4月19日,他已經留下了自己即將回國的最後一條動態。我也想在轉發或者評論中像其他觀衆一樣説點什麽,但好像也説不完,最終促使了我寫這篇文章。
畢竟和刷時間跨度的諸君一樣,我整個高中,也是在他的視頻陪伴下度過的。高考假時早已定好要去一趟日本,可惜最終因爲某些原因沒有去成,於是計劃一直擱淺至今。當時還背負著高考壓力,而又憧憬著畢業假的我,就是這樣看著他路旁的日本,去感受他的生活。
之所以說我不是粉絲,大概是我連把所有期全部看完這項基本操作都沒完成。算下來,他的所有視頻我應該只看了七成左右。
最早只是一個二次元死宅的我,在首頁推送中看見秩父未聞花名的聖地巡禮,當時的我規劃的赴日路綫,就是各種聖地巡禮(這次真正的行程割掉了一大半,大概是真的老了吧),所以對這種視頻尤爲感興趣。
美景令人舒心,小哥哥的聲音很蘇,視頻氛圍很好。抑或是自己僅僅是因爲出場的妹子太多,和彈幕一起吐槽八卦,把它當作學余的娛樂作品了。基於這些原因,從那個時候就正式入坑了,記得當時產量也很高,平均一兩天就有一期。貼吧裏有人問「修哥的視頻到底是哪一點吸引人」,我也説不出個所以然。只覺得看著慢慢向前走的畫面,配著那首Guaranteed,心情真是舒暢到了極緻。
包括諸多介紹人文的内容,也讓我瞭解了不少新東西。
後來又跟著up主,關注了好多他的朋友,大致是同類型的作品,也許我就僅僅是想看看日本?但其他人的作品又始終覺得少了一環什麽,并沒有讓我這麽癡迷。
所以當up主在假期回了老家的時候,并非東京,而是南京的記錄,我還是跟著看了。
起初沒想到的是,回南京這部分竟是我共鳴最大的一部分,從而好感到達了巔峰。up主講起他的童年時,可能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些共鳴,但當他提到這一塊由於大國企的衰落而變得蕭條時,我瞬間覺得有針紥進了心裏。這和故鄉的情況一模一樣。而我,一度是愛故鄉愛到不可自拔的程度。某些彈幕也表明,他們的經歷是一樣的,原來全國都有這樣的情況。國企的衰落,這也是時代的洪流吧。大概是我主觀地把up主認作了「同路人」,自此再也沒拉下過一期。
躺在我收藏夾裏面的,還有一期路旁的臺灣,臺中。這應該算得上後期作品了,那個時候up主已經是自己有了一家公司。真要讓我回憶起内容,景色什麽的都已經忘光。一直記得的是那位正能量的賣藝人,和兩位同事齊唱溫柔,讓五迷的我激動半天。而片尾的那一記擁抱,那一聲「要有夢想啊」,最終讓我決定加入收藏夾,它最終也成爲了高三那段日子的重要記憶。
最後再看來,在日本期間留下的多是讓我娛樂的梗一樣的東西。而真正最觸動我的兩次,一次在南京,一次在臺中。我本意確實只是來看看日本生活,但漸漸發現葉修有他獨特的人格魅力,所以當遲到一個多月才看見那條動態時,立刻生起來一種惋惜的感覺。
不過整件事的來龍去脈起於日本,也終於日本,Guaranteed的旋律也伴隨著我心態的次次改變,那就取題Into the Tokyo,別有趣味。
多説無益,點到爲止。
青山綠水,後會有期。

2020.9.10:剛在 Google Analytics 上發現在過去90天内「路旁的葉修」這個 tag 莫名點擊量很高,才得知自殺一事,RIP。

Categories
All 杂文

突然懷念起高中的兩三小記

一夜之間變得很懷念高中的氣氛。
契機僅僅是在給朋友展示我的 Steam 「年度動務」 徽章的時候,看到底部那一排小字——「21 March, 2015」。
再隔九天,則是今年 21 March,徽章上的數字將會變爲3,意味著三年時光就這麽過去了。
這個時間點入坑,再瞥一眼一個喜加一中毒者的庫存。周圍跟隨吃雞大潮進入 Steam 的朋友們就直接稱贊我為老司機了。
追根朔源,入坑的原因就是三年前 Steam 入的第一款游戲,《高考戀愛一百天》。
想來15年的上半年還是分科前,仍在高一的班上,那時小光告訴我這款游戲的。高一的我們,當初純粹是覺得這個名字 exciting 吧。
作爲當時口碑最好的一部國G,高戀確確實實成爲了我的國G啓蒙作,以至於後來有一段時間沉迷於推國G,甚至也是因爲她,才能在大學時碰見邀請我參加原創Gal製作的老哥。她的質量可能相較於頂尖日G比還是有不足之處,但這些都不是我要講的重點。
旋即點開原聲帶中的 Nuit Silencieuse,音樂果然更能渲染氣氛吧,那種懷念的感覺愈發濃烈了。現在雖已不再是如題所描述的那些晚自習坐在教室中默默刷題的 Nuit Silencieuse。但在此刻的敲著鍵盤想寫點什麽的心境下,今晚也是一個於我而言很特別的 Nuit Silencieuse 吧。這也是原聲帶中我最喜歡的一首配樂,昨晚情緒最上心頭時,分享給別人時的理由便是「此曲最入我心」。
看著存檔留下的時間,可能説出來并不久遠。可是一回想起當初瘋狂推綫的時候,以爲高考一百天還是很遠很遠之後的事情,轉瞬至今,卻是大一僅僅還有不到兩個月就快混完了,心頭總感覺有些不舒服。爲了感受高中時候的氛圍,想了想去越覺得現在窩囊,故三個月前復讀的想法又被我提了一下,只是把原因又換了一下擺了。不過我終究沒有那個勇氣,不像追加劇本中那位復讀十一年的傳奇人物一樣執著,想來那也只是劇本中才有的東西吧,現實中真的能存在這樣的人嗎?
常聽有人會説,一些東西隔一段時間再拿出來看,必然會有不同的感受。對於游戲劇本來説,也是一樣吧,雖然在一些觀念傳統的人看來這句話會很奇怪。
所以去年高考一結束,什麽都還沒計劃,我就先把高戀拿出來看了看,並在測論區寫下了幾句感慨的騷話,主要内容大家都能猜得到。
當時還是蠻驚喜于更新了幾個追加劇本,講的是六個月后的故事,還有一個小外傳。
才高考完后自然是特別放縱,只顧著圖個樂迅速地推完幾個追加劇本,哪裏想過很多其他的東西。於是到了今天,我又下載回來重讀了一遍,果然又有另外一番體會了。你以爲生活會平平常常的像這每一個鹹魚的日子混下去,可她總是會突然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事。
現已過完寒假,再品味一遍關於六個月后的追加劇本,覺得自己又響起了共鳴。想必橘子班的成員們也確實是過來人了,有些事情真的沒辦法用理論説教,必須經歷過後才懂。前文提到的有關十一次復讀的追加劇本,是最近更新的一個,在我高考結束時重溫的那一次還沒有。剛才推的過程中,明顯地能感到自己會去想的東西變多了,歸根結底是我沒有以前那麽 naive 了吧。但這是好事嗎?説不清楚。
有些事情就別再心猿意馬了,我們常常只會說把一件事想通了,卻不會講是想出了答案,終歸是根本沒有答案吧。
回頭又看了一眼網易雲上的評論,有些自己曾經就點過讚的評論,去掉抖機靈的類型,摘取了兩條放在此處:

你有没有爱过一个遥远的人?
不让你绝望,是你生活下去的力量,像信仰一样 在合适的时间遇到,像春天遇到花开,一切都很好,相恋、结婚、一起生活
在错误的时间遇到,像是冬天,隔着冰看见浮上来换气的鱼,只能看着鱼换完气,沉到水下,没有后续
愿你一生努力,一生被爱
想要的都拥有,得不到的都释怀
——落語三森

我今年20岁,踏入社会第五年,被社会磨平了棱角,却变成了孤僻的性格。我经常跟人说,我的心很老啦,懒得去说,也懒得再去爱了。可我经常在深夜的时候,闭上眼睛就能想起当年喜欢一个人的模样,以及那个校园里冬天午后暖暖的风。
——字里行煎_

寫到末尾,發現曾經形影不離的好兄弟都沒提到,其實除了講游戲衍生出的東西,并沒有回憶任何具體的細節。

我突然懷念的,到底是哪種氛圍呢?

Categories
All 杂文

心得

1.爲什麽消磨不掉?(4C)

  • Common Interests
  • Common Goals
  • Common Connections
  • Common Thoughts


2.言多必失
QQ 那個火花標志就是一個游戲,所以我決定直接棄掉這種東西。已直接用 TIM,一個 IM 本應簡潔。
即本不需要成天膩在一起(p.s. 膩 ≠ 甜,point 3 細講)
從 Common Goals 一點就可以得知自己要有自己的事情做。一定要有事可做。
和 Stanley 在自己期盼的要求中的「有B數」一個道理,不過這個表述不太好聽,此處意思到位即可。
避免日常 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因爲它會快速消磨雙方的興趣。
我以前就會認爲,不談日常談什麽?難道還談學術?
自然是沒人讓你談學術,但比起談一些無關緊要甚至難以回答的日常,反倒各自做事爲好。言多必失,根本不需膩在一起。

知道要留下空間了,就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前晚在 CCM 門口想到這樣一個問題,是區分異地和不異地時講日常的影響。
設想一個男孩子在等她家妹子下課,然後妹子到的時候「無意」説了一句「惱人,今天老師又拖堂了」。
這樣一種情景中,所謂的「日常」是不擊中要害的。
但異地者要是講這樣日常,便是在消磨雙方的興趣。或者一方面也跟 Common Connections 有關,此教授的角色我壓根不知道是誰,你對我講完全沒用。但前一種情況下,男方可能會「無意」回答「我也上過那個老師的課,是這樣子的」或「每周這節課都這樣吧?早就習慣了。(笑)」,但依舊是不擊中要害的對話。而作爲有其他媒介代替直接交流的異地,就得避免這個問題。
曾經逼乎見著這樣一個女性視角的回答:「就是一棵歪了脖子的樹,也想拍下來發給你。」是否聽起來像童話而不像我的理論了呢?在於這個東西是具有新鮮度的。如果你明天還是說這個,後天依然說這個,那就是故意找話題,已經走遠了。
所謂言多必失,預防的本就是消磨新鮮度,消磨興趣。
這東西不需要言多來維持,當你在思考該怎麽維持的時候,就已經不對了。

3.甜
單獨列出的原因就是,這曾經是一個我抓錯了的點。
某種意義上講,「甜」本身並不存在。會把這種提到表層 的詞拿出來講,就真的很 naive 了。
不管是自稱「和小年輕有代溝的老阿姨」的我姐,還是 Stanley,都在其言論中説過類似的話。
所以即使膩在一起,也不能營造「甜」的效果,反而增加言多必失的風險,做到「有B數」。
曾有人提及「他要找一個不是初戀的妹子,被前男友甜膩過,這樣才會心中有數」,亦是同樣的觀點
「數」在這裡指的是即將要對事物進行處理的辦法或是對已經發生的事件要採取的對策。
想來我實在是沒數。

4.牽挂
在一些教科書式的範本中,常常會提到「安全感」「陪伴」這類詞彙。
但有時就是得因地制宜,因人而異。
她什麽都不缺。我討論需求問題,想到就是有一份牽挂。甚至可以將此物類比為信仰,言過了
反倒是我缺乏這些東西,所以我會說她看的更透徹,她是明白人。最終讓我得出覺得她比我理性,也是來源于這個地方。所以我倒是因爲這個品質更喜歡她了,只是希望她能原諒那麽naive的我。
突然腦中又蹦出一條昔人講過的真理:誰都不能靠,至能靠自己。不僅僅是放在這個問題上,放在人生所有問題上都是可以得証的。

最後罵一句 WordPress 的原生編輯器真的辣鷄,明年一定換!